让“读”真实发生

作者: 夏永芳

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用声音和情感对文字进行有声解读的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朗读能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读”在语文学习中真实发生。

一、重视朗读,提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朗读是引导学生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1.培养语感,促进理解

语感指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它是人们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接触和使用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在语言实践中不断体验、模仿、练习和积累。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两小儿“辩斗”的过程。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这一内容时,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模拟“辩斗”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升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两小儿“辩斗”的重点,理解了文意,领略了两小儿的“智斗”,学会了如何做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不仅如此,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提升。

2.激发想象,学会审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穷的。有感情地朗读,不只是读准字音、读出词意,更是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声音传达,是注入想象力的二次创作。朗读能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整合文字信息,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以《三月桃花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散文描绘了早春三月的美景,作者将三月的桃花水比作竖琴和明镜,从声音和形象两个角度赞美春天,表达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喜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描绘的美景,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朗读能让人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朗读,就是让学生带着感悟,带着欣赏,充分感受语言文字难以言说的美。

3.提升表达,增强自信

在生活中,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想表达,可不知该如何表达,常常词不达意、语序凌乱、表述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选择了沉默和旁观,久而久之,也就更加疏于表达,不会表达了。模仿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音频范例,或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内容与范例中的朗读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细节上的异同。通过模仿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能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表达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词语,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技巧。通过朗读,学生能逐渐增强表达的意愿,并提高表达的信心。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后,就会慢慢地从沉默寡言变得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二、立足课堂,多策并举

1. 分门别类,教授技巧

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朗读的方法和要求是有区别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要根据文体进行分类指导。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每种文体的特点,比如童话的丰富想象力、诗歌的韵律感、古诗文的经典韵味等,并根据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其次,教师应教授适合不同文体的朗读技巧,包括恰当地使用重音、停顿以及控制节奏的方法。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朗读技巧的理解。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进行相应的改进。通过这样的分类指导和实践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各类文体的朗读要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朗读古诗时,学生要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明晰诗歌大意,以此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如喜悦、忧虑、哀愁等。有了这一基础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技巧,如朗读悲伤的诗句时,语调通常较低沉;朗读欢快的诗句时,语调通常较高。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准确传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从而领略古诗的韵律美。再如,朗读儿童诗这类现代诗歌时,由于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充满想象力,因此,朗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心中勾勒画面,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对内容的理解。

2. 创设情境,确定基调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桥》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紧张氛围,体会老汉在危难时刻的镇定自若和无私奉献。

在教学时,笔者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课文背后的情感,使学生能感受到山洪的恐怖和人们的恐慌。例如,在讲解“山洪来袭”时,笔者便模拟洪水的声音,并用急促的语速和紧张的语气来表达;在讲解“人们惊慌失措”时,笔者表现出惊慌的神色。其次,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山洪的画面,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场面的紧张和混乱。同时,播放相关的音频,如洪水的声音、人们的尖叫声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最后,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在朗读描述山洪来袭的词句时,笔者指导学生用较快的语速和较高的音调来表达紧迫感;在朗读描述人们恐慌的词句时,笔者指导学生用颤抖的声音来表达恐慌感。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朗读文本,还能提升表达能力,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 了解背景,对话作者

学习古诗文或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让学生感受这座“万园之园”的神奇魅力,并激发他们对我国古代瑰丽的艺术建筑的好奇和向往。接着,教师可以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侵略者的暴行等,以唤起学生的复杂情感(如惋惜和愤怒)。有了这一背景铺垫,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尊重个性,巧用激励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其朗读水平。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用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并给予准确的、富有指导性的建议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具体的激励性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你用深情的朗读告诉我们,你是多么喜爱这满池的荷花。”又如,具体的指导性评价:“如果语速稍微快一点,就更能体现人物的着急与迫切。”“再来一次,你能读出这棵榕树的特点吗?”“你能把对雪人的描述读得再调皮一点吗?”

综上所述,朗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思考、形成理解,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应重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真实发生。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九龙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