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童趣情境,驱动深度学习
作者: 柯晓莉
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活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对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一直以来,我们以“童趣课堂”指引课堂教学。童趣课堂,即以童话为载体,以儿童的视角为第一视角,用任务群设计的方式,引导儿童体验学习的真趣味,实现儿童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者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探究“童趣课堂”的实施途径。
一、童话情境:契合学习任务的应然之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童话,就不会存在活跃的形象,孩子的生活就没有生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童话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童话贯穿教学,设置游戏、闯关等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任务一:小蚂蚁在哪里?
师:这是一只爱旅行的小蚂蚁。瞧!它出发了,它是怎么走的?
生:它是从左往右走的。
师:如果我们把它走过的路线标上刻度,现在你们能说说小蚂蚁是怎么走的吗?
生:小蚂蚁从左往右走了6格。
师:刚才小蚂蚁是在一条线上行走的,但它不满足于此。它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看现在小蚂蚁去了哪里?请你们在学习单上量量、画画,留下思考痕迹。
生:我是往上画了一条线,说明小蚂蚁在1的上面。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画的。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往上画的这条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说明小蚂蚁是往上走的。
师:看来,小蚂蚁又多了一个向上的方向。
生:我跟刚才的同学一样,也是向上画了一条线,但我还量了一下这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下面的格子每格是1厘米,所以我把这条线段分成了2格。说明小蚂蚁在1的上面2格。
生:我在左边画了一条竖线,并标上刻度,然后将横线和竖线连起来,就能知道小蚂蚁在竖线1和横线2上。
师:两个同学互相补充,说得很好!那旁边的这条竖线,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它的作用呢?再看看这个同学的作品,相信你们会找到感觉。
生:我把所有的横线和竖线都连起来,这样小蚂蚁走到其他位置上,也能表示出它的位置了。
【思考】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小蚂蚁要旅行的童话情境,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小蚂蚁在直线上的行走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可是,小蚂蚁不满足于在一条线上行走,它要去“看世界”,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紧接着,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描述位置、创造方格图的机会,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展示、交流,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方格图。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思维、实践、解惑为一体的感悟生成的过程。
二、儿童视角:理解数学本质的应然之举
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使儿童从现有的实际水平向可能到达的水平跨越。所以,教学时,教师既要从儿童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更要设计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促进学生投入学习情境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任务二:小蚂蚁到底在哪里?
师:现在小蚂蚁的位置不在单独的一条线上,在哪里了?
生:在横线和竖线相交的点上。
师:是的。这里的横线和竖线有它专有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98页中间两行文字的内容。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描述小蚂蚁的位置了?
生:第1列第2行。
生:第2行第1列。
师:感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列、行描述位置时,一定要“先列后行”。
(板书:第1列第2行)
师:如果你们是数学家,你们现在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准确。
生:我感觉有点麻烦,不够简单。
师:那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小数学家,创造一个简洁、通用的表达方法?
(学生完成任务二,并上台写出表达方法)
生:列1行2。
生:x1y2。
生:1,2。
生:(1,2)。
师:你们觉得哪个可能会更接近数学家的想法?
……
【思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教师不教。接着,通过描述小蚂蚁位置,明确数学上“先列后行”的规则。最后,组织学生争做“小小数学家”,学生创造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自创、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并感悟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任务三:小蚂蚁的教室旅行
师:看!小蚂蚁旅行到我们教室来啦!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做小蚂蚁?好,带上头饰,小蚂蚁来啦!掌声欢迎!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小蚂蚁?
生:小蚂蚁,请问我们班的第一行在哪里?第一列在哪里?
生:小蚂蚁,请问你知道我们班有几列几行吗?
师:小蚂蚁,接下来你可以在教室里旅行了。你想去谁的座位上去旅行,你就走过去,并且大声地说:我想到×××的座位上去旅行,他的位置是数对(x,x)。
师:几只小蚂蚁很厉害,都找对了位置。老师也想做回小蚂蚁,如果我走对了,你们也给我鼓掌,好不好?
师:我想去数对(4,3)的位置去旅行。
师:虽然老师没有得到同学们的掌声,但老师很开心。因为你们已经知道了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了。
【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使学生能够感悟现实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小蚂蚁的教室旅行”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同时,也体现了童趣课堂的本质特征——以趣促学,协同学习;更突出了确定位置的要素之一——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确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融知识、技能、情感发展于一体,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数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应用意识,是一个顺应儿童天性的体验活动。
三、童趣表达:实现结构教学的应然之意
任务群视域下的童趣课堂练习环节,依旧以达成任务的方式展开,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展示。看似不同的任务,却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结构化思想。
任务四:小蚂蚁的饭店旅行
师:小蚂蚁走累了,也饿了,它来到了饭店。你能用数对表示饭店的位置吗?(饭店在方格图外)
生:饭店应该是数对(8,4)。
师:这个点上没有刻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把方格图延伸出去。
师:看来,有了方格图,图上的点就能确定位置。
师:在饭店里,小蚂蚁点了一块三明治。三明治的上面是什么图形?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就需要一张方格图。
生:这张方格图上要标好列和行的刻度,而且刻度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物体的位置也会改变。
师:如果小蚂蚁把三明治搬到了这张方格图上,A点在这里,那B、C点的位置该如何表示呢?(B、C在方格图外)
师:三明治还可以在哪里?移动后的三角形三个点的位置又该如何表示呢?(小组交流)
生:三角形往下移,移到没有格子的地方。
生:三角形往左移,移到没有格子的地方。
师:举一反三,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的确,三角形可以向下、向左延伸,还可以向左下延伸,这样又会出现新的3个面,这些面上点的位置以后到了初中就会学到了,数学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紧密相连的。
【思考】在练习环节中,继续以“小蚂蚁旅行”贯穿课堂,创设了一系列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从需要方格图—需要横、竖线—需要横、竖线的刻度—没有横、竖线的刻度也能表示出位置—整个物体到方格图外也能表示出位置等,不断地让学生在平衡—失衡—平衡中切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任何一个儿童在低于他才能的水平上学习。我们践行的“童趣课堂”,就是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度和效能。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童话情境,可以更好地释放儿童天性、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同伴交流、角色代入等过程中,深度参与,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