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班通”环境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作者: 董治婧“班班通”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教学。“班班通”的广泛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成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生动直观,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班班通”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运用“班班通”进行有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千姿百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中学生,特别是当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学生,他们和自然界接触很少,对很多生物几乎是一无所知。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式讲解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连演示实验都很难开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只做一两次实验,很难达到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效果,甚至有的知识不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呈现出来。学校实验室中的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又不够多,导致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又要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这时教师就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班班通”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教师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录像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在“观察动物细胞”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学生要完成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解剖器等必备的实验用具,所以实验很难开展。笔者先是在网上下载相关的实验操作视频,再通过视频剪辑工具对视频进行剪辑,将其编制成自己需要的教学视频片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然后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听。最后,让学生再次观看视频,进一步巩固,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
鼠妇,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初中生来说,太陌生了。教学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首先,笔者播放了一段搬开花盆之后所看到的景象的视频。这个视频可以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原来这就是鼠妇呀!”这个视频可以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身边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在花盆下面可以找到鼠妇。那么,鼠妇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学生就可以很快说出答案:阴暗潮湿的环境。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学起来就少了陌生感和恐惧感。其次,笔者播放了探究实验的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讲解相关事宜,让学生明确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形成对照实验,明确在对照实验中存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那么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阴暗环境就是对照组,明亮环境就是实验组。从而引导学生分辨实验组和对照组,知道对照组是不作处理、最接近自然状态的。
“被子植物的一生”这章的第一节是种子的萌发,在这节中有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段花生种子萌发出土的慢动作视频并提问:“我们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什么种子在春天容易长出幼苗?播种前为什么要松土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实验的学习。此时,教师可以播放实验视频,以解决实验时间长无法在课堂上展示的问题。播放完实验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将4组实验的处理方式、存放地方进行对比,让学生确定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预设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存在3组对照实验,要先确定每组对照实验的变量。这样就完成了这个探究实验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并找出实验变量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15天,让学生在家做黄豆种子萌发的小实验,告诉学生选择10粒颗粒饱满的黄豆,将其浸泡在水中,完全泡胀后捞出,将其放在两张湿润的餐巾纸上。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餐巾纸潮湿,同时要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并拍照保存。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家庭小实验,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结论。此外,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图片可以通过“班班通”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种子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实验图片进行总结,这为第二节幼根的生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抽象的操作直观化、形象化
“显微镜”在初一的学生眼里,是一种很神秘的仪器。在讲解显微镜的结构时,笔者将实物展示和课件呈现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好使用技巧。特别是在讲解物镜和目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在显微镜操作中的“对光”和“观察”两步的教学过程中,以前笔者是用显微镜进行演示操作,这样只有前面的小部分学生可以看清楚,后面大部分学生很难看清楚。现在,笔者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笔者还结合视频进行讲解,不断地暂停、讲解、再暂停、再讲解。讲解完“对光”后,再让学生完整地看一遍视频。在“观察”这一步的学习中,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学生完整地看一遍视频,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一步一步地仔细讲解,讲解完后,再完整地播放一遍视频,进行巩固。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显微镜操作的知识。
我们要正确处理学生、教师、“班班通”之间的关系。教师才是信息技术的操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班班通”是实验教学中的辅助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班班通”在实验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在借助“班班通”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