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减”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打

作者: 张永君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减负”的本质是对高效教学的呼唤,要求教师打破传统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上多做文章,以课堂的高效推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托“基础知识清单化”“语文要素问题化”“人文要素生命化”三个“法宝”,让学生在基础训练、思维训练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一、基础知识清单化

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是学生学习进阶的基础。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前的五至八分钟,针对本节课涉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堂清”——教什么、清什么,严格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来执行。“堂清”需要的“堂清单”,要在备课时就设计好,一般包含汉语拼音、生字、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几大板块。

“堂清”内容主要为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大多数都能过关。如果“堂清”不过关,学生则要进行“日清”,即“今日事,今日毕”。“堂清”中未及时巩固的知识点,要当日完成巩固学习。在“堂清”“日清”的敦促下,学生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收获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二、语文要素问题化

语文要素是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解决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一个能够统领全篇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真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

什么是“真问题”?首先,真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应是迫切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有着研究欲望和研究热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进行深度学习,摸透文章中的文学构思、情感意趣、哲思内涵等,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学意境之美,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其次,真问题要聚焦特定的主题,只有聚焦于特定主题的问题,才能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才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既然真问题聚焦于“特定主题”,那么在这个主题之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之外的文本,以满足语文要素训练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夏日里的成长》选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教学前,笔者深入研读文本,发现“长”字在文中出现频繁,于是便从“长”字出发,设置真问题:“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了‘长’?怎么‘长’?为什么‘长’?”在问题的引领下,笔者和学生一起梳理文本——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

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而后,笔者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由此习得“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索溪峪的“野”》《在山的那边》等补充材料,让学生在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中落实语文要素。

三、人文要素生命化

人文要素指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相对于语文要素而言,人文要素看似更抽象,但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意义重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国情怀”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课文虽体裁不同,却有着共同点——浓浓的爱国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更要将这种浓浓的爱国情植入学生心中。而这一教学目标单纯依靠说教是无法完成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班级“爱国诗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展馆、带领学生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学生的爱国思想在实践中逐步深化。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最后一课(节选)》《上海——失去了太阳的都市》《铁血军人杨靖宇》等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堂清单”的助力下夯实语文基础,在“真问题”的引导下训练语文要素,在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落实人文要素,由此形成了一条从知识学习到思维训练再到素养提升的语文学习之路,打造“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培文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