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引路人

作者: 方平

清晨,微信好友发来这样一条信息:“昨晚儿子玩了一晚上的平板电脑,我是不是该打他?”“不,你要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回复道。“太气人了!太令人失望了!我都哭了,简直难以忍受!”她继续说道。“打他一顿,骂他一通,你泄愤了,只是一时。他受伤了,会是一辈子!”我补充道,“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武断处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越走越远。你要试着以亲近、接纳、关心的姿态与孩子和平相处。”经过反复沟通,她终于想通了。“哎!好吧,就按你说的做吧。”这个朋友是一位全职妈妈,是一个十岁男孩的母亲,她儿子正在念小学四年级。根据她平时的描述得知,孩子学习成绩是C等,她也逐渐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以前多次跟她沟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她在慢慢改进,但时不时还是会使用“武力”。在这个点上,我反复劝诫提醒她,教育孩子,千万不能“武力镇压”,可她总觉得除了揍他别无他法。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要自我反省,自我革新,做孩子的引路人。

读懂孩子

父母,虽然是孩子最亲的人,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我们真的懂吗?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我自己的孩子,难道我还不懂?”很多时候,你真的不懂孩子。因为父母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少换位思考,他们不过问和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一味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这个妈妈,如果她真的懂自己的儿子,知道他的真实想法的话,此事便不会发生。十岁的孩子,白天被严加看管,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功感和快乐,于是他就夜里偷偷玩玩平板电脑来寻找快乐,抚慰学习带来的伤痛。在这个信息高速交互的时代,电子产品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新事物和电子产品的魅力,孩子根本无法抗拒。与其逆着“堵”,不如顺着“疏”,把孩子的兴趣与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才会两全其美。现在让家长们伤脑筋的问题大多是孩子在家玩游戏。我遇到的家长十个有八个一提到孩子玩游戏就咬牙跺脚,气愤不已。于是我便告诉家长:“让他耍会儿嘛。”家长非常不理解。现在这个时代,断绝得了电子产品吗?玩手机游戏一定会是坏事吗?孩子往往喜欢和大人对着干,越是禁止做的事,他们越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把玩手机游戏和学习任务结合,正确引导,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在家里,孩子的学习任务完成了,该干的家务干完了,限时玩会儿手机游戏,放松放松,何尝不可呢?而且,玩益智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开发大脑,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活跃了家庭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关心孩子

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这是绝大多数父母能够做到的。其实,这只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而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鼓励、支持和爱,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家是避风港,是因为有父母在。倘若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学习上受到挫折,回到家里看到的是父母的唠叨或冷眼(父母认为的鞭策),甚至还不明不白地挨一顿骂或毒打,孩子会怎么想?让本就受伤的心雪上加霜,何时伤口才能愈合?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关心体谅孩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场喜欢的电影……温暖了孩子,赋予了孩子能量,让他们重整旗鼓,重拾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如此,他们才会向阳而生。

足够耐心

耐心不够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孩子的成长成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等待,需要静待花开。父母总希望自己付出了就马上有收获,立竿见影,这样拔苗助长是不行的。孩子的心智成熟是分阶段的,知识的积累是有周期性的,思想的成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有些人生道理需要践行一生才能悟透。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家长要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要看到孩子的进步,相信孩子一定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共同成长

父母最大的失误就是孩子进步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唠叨:“我们当父母的一天天变老了,什么都不行了,而你还小,还年轻,你就不应该……”说这种话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担当的,更是没有志气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心中的楷模。孩子很多时候都是模仿父母行事的。父母有责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敢于与孩子一起接受新知识的勇气,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表率,才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南辕北辙,相去甚远。学习并非是孩子一人的事情,父母应该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带动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父母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快乐成长。

成长,永远是个年轻的词。保持一颗童心,与孩子畅想未来,你笑了,孩子也就灿烂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

上一篇: 为女儿当好参谋
下一篇: 书香里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