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成长的碎片

作者: 钟晓丹

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总会有些许暗黑时刻,其中有些记忆是酸涩的,有些记忆是温暖的,它们都将化为成长的碎片,随着你坚定的步伐,在前行中完成拼凑,使彼此都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所谓人生之路,应是一边采撷回忆、汲取力量,一边带着力量坚定前行、共赴成长,成为那个更好的我们。

采撷记忆碎片

去年教师节,我接到了一个特别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个女孩,怯生生地试探着询问:“钟老师,您好,您还记得2013级东村中学的学生吗?”这一询问,立刻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我工作的第一站——东村中学。我在找寻关于这届学生的记忆,其中大部分记忆已然模糊,但头脑中仍浮现出几个清晰的画面。“当然记得,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记忆犹新。”我随口一答,可她不知电话这头的我其实有些局促,因为听声音我并不太能确定她是谁。

一通电话随即将我的记忆拉回到十年前。那时我工作的学校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校园,背靠苍翠欲滴的高山,出了校门迎来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随着季节的变化,水流也在变化,浑浊时湍急,清澈时平静,但始终潺潺不息,永远散发着它特有的宁静与祥和。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便能生发出许多莫名的温和与坚定,这与校园有关,更与2013级七年级二班的那群纯真的孩子有关。

我曾多少次站在学校教职工宿舍楼三楼,往校外望去,临河旁的路灯如一丛丛白色的玉兰开在朦胧的晨曦里,朦胧的光一直盛开到水里。或许正是职业的要求,我才得以看见这黎明之景。等我再探头,天已大亮,路上已经有不少附近的村民出来活动了,可路上最可爱的还是那些三三两两穿着校服、一路打打闹闹追逐着来上学的孩子们。曾经有一个叫肖华的女学生,也在这上学高峰期,奋力奔向学校。

记忆中,肖华是班上特别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别人给她取了个外号叫“笑话”,更多是因为她总是与班上的孩子格格不入。她个头高出班上人不少,单薄瘦弱的身子顶着一头干涩枯黄的短发,一张圆脸上却忽闪着一双深邃令人捉摸不透的眼睛。我至今还记得和她的第一次谈话,因为她在开学第一天就迟到早退,事后我找她了解情况,可她全程没有说一句话,既不辩解,也不默认,任由我猜测。我们的第一次谈话以失败告终,而且肖华迟到早退的现象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谈话而有所改善。她依旧是三天两头迟到早退,也依旧在班上我行我素,如独行侠一般。后面我很生气地质问她,要求她遵守班规,可情况依旧如此。

经过我一番调查和家访得知,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对她不管不顾,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与她相依为命。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肖华就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大小事务,这也正是她经常迟到早退的原因。她放心不下家里,每天要操持好家务才背上书包去学校,下午又离家太久不放心,所以有时会提前回家。这是我家访时她奶奶亲口跟我说的,奶奶握着我的手说:“老师,你是女孩,我家肖华也是女孩,可是她命不好,以后恐怕不能像老师你一样,有文化有知识,我家肖华小时候成绩很好,唉,都是被我拖累的。”听着奶奶这样说,我心里五味杂陈,有对肖华身世的怜悯,还有对自己先前草率处理的后悔,同时我心底也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让肖华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一个能让奶奶骄傲而非心生愧疚的孩子。

共赴成长之路

有了这个念头后,我开始从细微处去关注肖华。在学习上,我找到一切机会对她进行耐心的指导,尤其在阅读这一方面,我发现她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超强,她对文字的敏锐度会高于大部分同龄人。

那会儿,我记得我和她真正的交流,是从她的一篇有关《追风筝的人》的读书笔记开始的。因为在读书笔记中我看到了一个肆意洒脱的灵魂,我很讶异,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居然能理解作品中的自我“救赎”,并能坦然看待书中的苦难。于是我在她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我的感受,言辞中也不乏对她的认可和钦佩。自此我发现,我好像找到了一把打开我俩交流大门的钥匙,我会假装不经意借给她一本书,然后找个时间和她一起交流这本书,这个办法屡试不爽。渐渐地,她对我敞开心扉,跟我交流的内容不仅限于书籍,还会涉及她的生活、学习和她对未来的憧憬。至今,我的书房里还保留着一封肖华当年写给我的信。

信纸已泛黄,但是信我倒是隔几年便会拿出来读一读。信中写道:“老师,我现在才发觉我一直把自己困在了狭小的世界里,那个世界充满不幸与苦难,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甚至不敢奢望能推开那扇沉重的大门,走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可现在,因为你,我爱上了阅读,因为遨游于书海,我经历着书中的喜怒哀乐,体验着大千世界的百味人生。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踏出这一步,去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了,我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期许。我决定了,初三我会报考定向师范生,长大后我要成为像您一样的语文老师,教会学生阅读,带给学生勇气。老师,八年后希望我能有幸与您成为同行,等我!还有,谢谢您!”

如今我已离开那个小镇七年之久。可每每当我觉得十分迷茫困惑,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自我否定之时,我都会打开这封信来看一看。这封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十年前的珍贵回忆,它意味着我曾给学生带去过光明,它更象征着我身为人师的初心,它积蓄着带我驰骋教坛的力量。

如今写这封信的肖华同学已经成了一名乡村小学语文老师,也就是去年教师节给我打来电话那个怯生生的女孩,她说她做到了,她如愿成了我的同行。祝贺她!而我也在一路跌跌撞撞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虽前路漫漫,但我依旧相信,怀揣初心、砥砺前行,定能到达我期待的远方。

原来师生关系中,成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在助力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何尝停留在原地呢?最好的教育,正是师生的相互成全,采撷宝贵的记忆碎片,坚定地共赴成长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潭东中学)

上一篇: 幸福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