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株映日荷花
作者: 夏玉桥我家中挂着一幅画:一方荷塘,一株绽开的荷花,一轮红红的朝阳。玫瑰色的晨曦中,荷花的心儿向着朝阳,辉映着七彩的光。这幅画,寄寓我的归属感。三十多年前,我来到一所偏僻的少数民族学校任教。当感到茫然时,我就常常坐在一方荷塘边叹息。冬季的池塘已干涸,干裂的淤泥上满是残荷,一如我枯落的心。
“你在想什么?”不知何时,小芳来到我身边。小芳的家就在荷塘不远处,她常常偷偷地望着我笑。“我在想这池塘能开出荷花吗?”“能呀,只要你把根扎下。”小芳人长得喜俏,说话也俏皮。“来呀,跟我来。”小芳引着我,向荷塘深处走去。一步,两步……渐渐地淤泥松软了起来。
“呦,脚底这么硬呀?”“快移开,那是藕根!”我急忙提起脚来,转瞬间一个趔趄倒了下去。小芳急忙拉住了我。这时,我嗅到了小芳衣袖间的荷香,心口随即怦怦跳动起来。我的眼睛也模糊了,感到铺满阳光的水面上,一株并蒂莲在悄悄绽放……小芳把我留在了这回族村寨里,那缕荷香氤氲起了我的乡村教育梦。
圆梦的路上满是沟壑。这里教育信息的闭塞,孩子们辍学,家长从不过问。这干涸的池塘能开出鲜艳的荷花吗?我满是疑惑。一天,我邂逅了影片《乡村女教师》。年轻的瓦尔瓦拉志愿到西伯利亚做乡村教师,开学后,一连几天都没有孩子来。那天,她又把黑板擦干净,把讲义发到课桌上。到了九点整,她又坚定地走上讲台,对着空荡荡的教室上课。“喂,孩子们,开始上课,是的,现在开始上课。我得先介绍一下我的名字: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你们说说看。”“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终于,从门外传来了孩子的声音……
我豁然开朗了。不怕路途艰难,就怕有瓦尔瓦拉那样倔强的劲儿;不怕荷塘贫瘠,就怕有藕根那样敢于冲破重压的精神。我,有信心了。一名学生辍学了,明天就要外出打工。我当晚就找到他家。他父母不在,我就去他舅舅、大姨、三姨、大姑、二姑家。雨后,道路泥泞。借着一盏马灯,一晚上,我深一脚浅一脚跑了五个村庄。一次跌倒后,马灯也摔到深沟里去了,只得摸黑走。最后在车站找到他时,我已是一身泥浆,满头白霜。
这些年,我研读完12个书柜的书籍,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多篇,辅导学生在省级期刊发表文章400多篇。这些年,这个回族村寨里走出了一批批人才,有的竟成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才生。这些年,我获得“江淮名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光荣称号。呀!这个贫瘠的荷塘开出了鲜艳的花!
2017年元月,我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沿海一所名校就出高薪来挖我。我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我是否要离开这方滋养我多年的荷塘?
“愿天下所有相爱的人,共享这一天一地的阳光。”长征路上,一名红军将领临终前对恋人留下了这句话。他们同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放弃优渥安逸的生活,跟党走向革命道路。我内心澄澈了。我决定留在这里,用丹心辉映阳光。
“老师,应该抓住这个细节写。”“老师,这氛围渲染得还不够。”在学校的草坪上,我和同学们在探讨作文的写法。午后的天空格外明朗。阳光透过高大的棕榈树叶,一缕一缕洒下来,激起了串串光圈。孩子们的脸被映得红红的,像含苞的小荷。我走了下去,感到自己就是一株映日的荷花。好一池幸福的荷花,好一幕一天一地的阳光!我的作文教学公益讲座,给20多所学校4000多名师生送去了写作知识。2020年春,疫情肆虐,我捐助7万余元给武汉。2022年7月,我捐助11万余元给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帮助那里的学生购买课外书籍。
做一株映日荷花,是那幅画、那方荷塘给我最大的人生启示,更是我成为名师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