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让心更靠近

作者: 胡慧娟

“嘉珩,你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谈谈。”我一边对着房间里的儿子说,一边慢慢走到客厅,坐下来。

那时候,嘉珩读高三,学校要求统一在食堂就餐。我们跟他商量了好多次,可他死活不肯。每天早上,他都会在便利店买一份快餐当成午饭。他爸爸颇有微词,极力怂恿我跟儿子谈谈,美其名曰“教育工作者,谈话更专业”。

我的确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然而说到“专业”,我却颇有些心虚。平日里,跟青春期的学生聊天,如何选择契机,如何因人而异,如何有效沟通,我倒是气定神闲、信心满满。然而,说到跟儿子沟通这事儿,我却觉得困难重重,一点儿把握都没有。

自从儿子进入青春期,尤其是进入高三,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浑身上下冒出了各种各样的尖刺儿。碰上他心情不好时,还没等我们说话,他已经“炸毛”了。有时候,好不容易瞅着他高兴,我们小心翼翼地开了口,结果,话说轻了,他根本就不在乎,稍微说重一点儿,他不是摔门而去,就是暴跳如雷,逼得我们也发一通火,总会不欢而散。

转眼,午餐的事情已经拖了快两周了,嘉珩他爸已催过好几次了。我马上要出差,差不多一周才能回来,这事儿必须解决。不过今天,我可是有备而来。读了《正面管教》《理性沟通》等书,我像得到了“沟通秘籍”,有些跃跃欲试。

我的开场,字里行间都是尊重,连我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动了。“又干吗呀?!”嘉珩随即而来的一声回应,瞬间打破了我的沉醉。正是热天,他赤膊,像个炮弹一样从书房冲进客厅。他紧皱着眉头,低沉着脸,手里还抓着笔。

我的火“噌”的一下蹿了上来。怎么?我难道还不能跟你说句话?我这么低声下气、字斟句酌,难道还不够尊重你?!想到这,我的心一颤。我真的是在跟他商量吗?我给了他拒绝的机会吗?如果他正在写作业,或者正在跟同学线上讨论呢?

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了许多。“是这样的,关于在食堂订中餐的事情……”我满脸微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他的态度不好,我可得态度好;他容易情绪失控,我可是个成年人,我得保持情绪稳定。

谁知,他粗暴地打断我:“都按你们说的办,行了吧?够了吧?可以了吧?”然后,轻蔑地扫了我一眼,扭头离开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呆坐在那里。愤怒的火焰瞬间吞噬了我。这是什么态度?一点儿礼貌都不懂!谁允许他这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想冲进他的房间,把他从凳子上拎起来,像他小时候一样,让他恐惧,让他认错。可是,我知道我不能。我根本拎不动他,他已经一米八了,而我却只有一米六四。无论我多么生气,吼叫得多大声,他都不会恐惧,更不会向我认错。因为,他长大了。

一时间,我有些手足无措。我分明感受到自己的无力与软弱。我该怎么办?就这样算了吗?不,不可以。我是来沟通的,不是来发动战争的。我必须承认,谈话开始,我就做得不好,我只看到了我自己,没有看到儿子。目前的情景,是我应该承受和面对的。

我起身,走进他的房间。他坐在书桌前,背对着房门。我走过去,坐在他身后的床上:“嘉珩,妈妈还没有说完话,你怎么就离开了呢?”他不理我,也不转身,低着头写着什么。“如果你有事情,不方便谈话,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我平静地对他说,“我不是故意打扰你的,是因为我马上要出差了,所以想跟你聊聊。你能给我几分钟时间吗?”

那一刻,我把他当成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认为自己很真诚,理由很充分,他应该会接受我的提议。然而,他依旧不理我,并且不回头。我很想发火,可是我知道发火只会使事情更糟。

“你能听我说几句吗?就几分钟,不会占用你很长时间的。”“我不是要跟你过不去,我只是马上要去火车站了,想离开前跟你说一下,就说几句,行吗?”“我和你爸爸都很担心你的中餐,我们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们的想法。”……我记不清自己说了多少遍,我只是提醒自己:平静地陈述,真诚地表达。

也许是感觉到了我的“执拗”,他使劲儿转动椅背,转了过来,一脸的不耐烦:“好好好,说吧,说吧!”沮丧,夹杂着莫名的愤怒,再一次升腾起来。我为什么愤怒?愤怒的开关在哪里?我仔细地审视,是那张脸、那种神色、那种语气。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这些愤怒的开关,等它们再出现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冷静。

我开始表达。然而,我刚说了几句,他就圆睁着眼睛,大声嚷嚷:“你们总是这样自以为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想法……”我立即停下来,平静地说:“好,那你先说。”然后安静地坐着,等待着他。他开始诉说,越说调门越高,情绪越激动。他讲了很久,我静静地听着,静静地看着,看看这个一直被我们忽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小孩”。

我们一直在谈话。他说,我听,然后我说,他听,最后好好地结束,好好地再见。走出他房间的那一刻,我的心波涛汹涌。不是因为我真正“看见”了孩子,而是因为我掌握了一点儿跟儿子对话的心得,这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

亲子关系的主导方,是父母;亲子沟通的主导方,当然也是父母。走在与青春期的“小刺猬”沟通的路上,父母的“觉”真的很重要。

这个“觉”,是觉察。我们尝试把一部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敏锐地捕捉自己的每一种情绪。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产生这种情绪的触发点是什么?除了愤怒、沮丧、失落,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觉”,是觉醒。我们尝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去包容,他不冷静,我们保持冷静;他不平和,我们始终平和。我们尝试着把孩子当成大人去尊重,讲究措辞,讲求分寸,适度有礼,允许孩子拒绝我们。

这个“觉”,当然是觉悟。我们最终明白,亲子沟通绝不是让孩子听从我们,抑或是我们不得已放弃原则,屈从孩子,而是双方“看见”对方的爱与拒绝,给孩子和我们设置一个真实的沟通场景,在沟通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