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新基本功之“素材选择”

作者: 夏永立

小学数学教师新基本功之“素材选择”0

学习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学习素材的选择,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学习素材选择的价值

学习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学习素材,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1.从“繁杂”走向“简约”。课堂教学要远离繁杂,变得简单一些。例如,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一幅图画、一张卡纸、一条数线、一道习题作为数学学习素材,从繁杂走向简约,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2.从“单一”走向“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要尽可能丰富,让学生从多变的学习素材中触摸数学核心知识。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棒图、方块图、竖式计数器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统一”走向“差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

二、学习素材选择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选择学习素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1.选择有现实性的学习素材。学习素材要有一定的现实性,能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具有“可感性”。教师只有掀开数学的“红盖头”,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神秘,才会不断地亲近数学。

例如,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是一个抽象和陌生的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形成量感。在教学时,教师要降低认知的坡度,让学生借助米尺这个直观学习素材,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在操场中进行十米冲刺的短跑比赛,体验“十米”这一长度单位;再结合一百米短跑,自然引入“百米”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中逐渐想象二百米、五百米、一千米的长度。这样,让学生从中感悟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打通数学知识的经脉。

2.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学习素材的选择,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新知识,尝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学习素材,给足学生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不断质疑,才能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长度分别是8厘米、6厘米、4厘米、3厘米、2厘米的小棒各6根,让学生当“小小建筑师”,试着搭建长方体框架模型。学生在自主选择小棒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3.捕捉有生成性的学习素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创意、见解、错误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将其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数学画”,表示出正方形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4倍。在课堂巡视时,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再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可见,学习素材的选择并非都来自教师的精心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在课堂中创造的真实作品。

三、学习素材选择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运用素材选择的策略,通过选择、组织、加工学习素材,挖掘每一个学习素材的教学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1.旧材新用。七巧板(如图1)是中国古老的益智玩具,它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笔者借助七巧板,做到“旧材新用”,让学生在拼摆七巧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梯形的特征。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分别用七巧板中的两块、三块、四块拼成梯形。学生在操作、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梯形的特征,将其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进行区分,从而建立了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少材多用。教师用很少的学习素材,在“一题多变”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笔者出示了一道数学题:一个长方形长30厘米、宽20厘米,从中减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剩余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先尝试画草图,再解决新问题。

首先,笔者选择如图2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尝试计算。接着,让学生展示周长依然是100厘米图形的不同的画法,再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相同点。

最后,笔者呈现出图3和图4,让学生分别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思考哪些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哪些图形的周长不一样。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教师利用一道题,演绎出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从而绽放出独特的数学魅力。

3.小材大用。方格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常见素材,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将方格图作为学习素材,设计探究活动,做到“小材大用”,巧妙化解了教学难点。

首先,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小长方形拼摆出一个大长方形;接着,将大长方形的面积记录在表格中,从中探究出乘法分配律。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发活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数学素养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价值的学习材料,顺应学生学习心理,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吴昌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