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什么,学生就变得不喜欢什么,怎么办
作者: 何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一种怪现象:教了什么之后,学生就变得不喜欢什么。学生进入小学,经过课程化学习,他们发生了一些变化:说话时表意不明,交流时局促不安,阅读时止步不前,表达时畏首畏尾。关注教学实践过程,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大致有两个方面原因。
原因一:过于着急要结果,希望学生尽快达成“心中期待的样子”。所谓“心中期待的样子”就是学科教学理想的状态。教师希望学生尽快提升,对中间成长的过程缺乏充分考虑。然而,进步需要过程,提升需要逐级而上。在每一个应有的提升的阶段中,因为达不到预期,给予学生的,可能就是差评。没有人能够在差评中坚持进步。
原因二:给予的方法和辅导,与学业进步的路径不匹配。我们经常教给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总以为学生有了这些方法就能够进步。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问题的关键在于:所给的方法和学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进步的路径不匹配。此时,方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以作文教学为例,著名教育学者顾黄初先生就提出“半截子作文教学”的理念。顾先生认为,我们所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和文章产出的流程是不匹配的。因此,学生学的是“半截子作文”。这样的“半截子作文教学”几乎是常态,自然就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学习口语交际,原本学生可以“逢人语自新”。但经过“讲礼貌”训练后,每与人交谈,必会问候;每交谈结束,必会说谢谢。这与日常会话实际情况不符,反倒让熟人变得生疏。
就这样,教什么,学生慢慢地就不喜欢什么了。不喜欢,是问题的关键,解决就要从喜欢入手,重新唤起学生的“热爱”。缺少“热爱”的学习,只会培养拥有惰性知识的人形木偶。
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半命题作文《他____________了》为例,谈谈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从“热爱”的角度重构,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写作经历是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可迁移的。具体说,形成“热爱”,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热爱源于对目标的明确理解
本次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学生明确这一目标之后,需要先补充好题目《他____________了》。这里需要填补的就是人物的内心,例如,他崩溃了,他失望了,他欢喜了,他兴奋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应该成为标题的关键词,即本次写作的目标。
写作实践,就是通过描写去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才会有抵达目标的动力,才可能主动追逐目标。写作如同游戏,有热爱就有动力。
2.热爱助力方法生成
没有“热爱”的写作,教师也教得异常简单——发布命令之后,学生自由写。上课后,教师会说:请大家仔细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展示人物内心。这段指令并未给予指导,命令中不提供任何帮助。要知道,指令发布,会写的学生,依然会写;不会写的学生,只会被逼上抄袭之路。这也是“优秀作文选”大行其道的原因。
“教”不能在“学”的过程中缺位。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成功体验,热爱也由此产生。以本案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三类辅助。
第1类:辅助学生优先构思事件。指导学生构思整个事件,以事件为中心写“他怎么了”。借助一件事,让“他”产生内心体验、感受、情绪等。优先构思事件,让内心情感成了有源之水。
第2类:辅助学生合理安排写作内容。要想能够突出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就要注意合理安排写作内容。在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突出哪些方面的写作,能够更有助于体现人物内心。
当写一个同学“通过百字作文练习而获得写作进步”时,在事件的起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写同学“看到作文就头疼”的神态描写,突出同学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在练习进行阶段,可以写“他”写作时的动作、与同学的对话等,此时,动作和语言描写,就成了主角;到故事的高潮部分,写同学的进步,可以着力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例如,写“他”因为进步而发出的欢呼、呐喊、自言自语等,还可以写其夸张的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心。不同阶段,写不同的内容。构思成为写作的保障。
第3类:辅助学生安排写作序列。不要总是从开头写起。可以先让学生试写全文最核心、最需要教师辅导的片段。例如,当堂优先写“练习百字作文”的过程,写到“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将最复杂的部分提前写,教师主动介入,协同攻关。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更容易突破难点,体验成功。
核心片段写就后,再写事情的开端和结尾等。科学的教学流程,能够带给学生成功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回顾单元课文的写法。例如,《军神》一课中的人物对话,刘伯承的话前几乎没有提示语,沃克医生的话前有提示语。这样的“繁简对比”可以借鉴。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忍受剧痛时的动作细节刻画等,可以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温习之前所学,并将其主动运用在当下的写作实践中,借助读写融合,让“热爱”持续升温。
3.热爱生发于写作过程的师生相伴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坐等其成”。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师生应当共同参与。教师时而提供方法,时而给予评价,时而满怀期待进行鼓励,时而针对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协商。教师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热爱”在师生携手同行中变得更加浓郁,学生也需要这样的陪伴。写作课程是育人的课程,是促进成长的课程,学生需要得到辅导,教师在课程中也应有学伴的姿态。
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会热爱写作。每次成功的体验,都能让热爱加深一层。“教什么,学生就不爱学什么”问题出在教学中,问题也就在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