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有路“情”为径,红魂生根“语”作藤
作者: 张学伟总有一些课文,让人感动于心;总有一些备课,让人刻骨铭心。《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备课和执教经历,于笔者而言,是教学理念和精神心灵上的双洗礼。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红色经典课文,讲述了朝鲜战争时期,面对毛岸英的不幸牺牲,毛主席怀着巨大悲痛,做出了艰难又伟大的抉择:将岸英烈士的遗骨留在朝鲜。尽管笔者早已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但每次备课时,仍会被那些动人的情节触动。同时,也思考着:课堂教学中,教师该以何种形式引导学生在习得言语技巧的同时感悟历史,领会毛主席的伟人精神呢?笔者认为,突破当前教学此类文本面临的困境,从“情”入手,立足言语基础、坚守育人精神,是教学此类文本的有效途径。
一、明晰困境,突破桎梏
综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红色经典课文有四十余篇,这些课文的编排基本遵循了“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的原则,课文主题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融合,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双线并行”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学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从语言文字运用及核心素养培育角度为教师教学这类课文锚定了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年代“久”
教师教学红色经典类课文通常会发现一个共性问题——随着烽火岁月渐渐远去,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学生很难对课文内容、蕴含的精神有直接的共情,他们可能不知道朱德的扁担有什么用处,赵一曼的粗瓷大碗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能理解孙中山的私塾先生为什么老拿着戒尺,为什么提一个问题还要“鼓起勇气”……
课文背景年代离当代学生生活较远,怎么让学生走进故事、理解角色、体验情感,是教师教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与故事背景之间的距离。
2.人物“远”
在一些以革命年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英雄人物往往是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他们毫无缺点、不可战胜,是高高在上的“神”,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物在文学概念上是“扁平”的,是离读者较远的。教师要通过讲解红色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英雄人物的“血肉”在哪,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常人情感的“人”,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这也是红色经典教学必须突破的难点。
3.描写“简”
“新课标”指出,教学红色经典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往往有着言简义丰的特点,课文基于学段要求、学情特点,篇幅大都不长,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品质和丰伟精神值得学生细细感悟、内化。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简练的文字品析其中丰沛的精神内涵?如何不脱离文本谈情感,帮助学生习得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都是教师教学时应揣摩的重点。
二、从“情”入手,以文化人
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前,笔者就上述分析,预设了本课教学可能遇到的、应解决的问题,如课文背景年代距今较远,学生该怎么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年龄较小,如何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旨在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式突破教学困境,寻求适切的解决方法。几经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学生与课文内容间有着种种“距离”,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会”是相融共通的。文章不是无情物,何况这是一篇情感撞击如此强烈的文章?且《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经历,能理解何为“至亲之爱”,何为“失去所爱”。从“情”入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导入。
师: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位老人,她叫李淑一,曾是长沙第十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员。她与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是非常亲密的朋友。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32年,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不幸牺牲。好友与丈夫的离世,让李淑一悲痛不已。1957年,李淑一把一首饱含对逝去亲友思念的词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毛主席收到后,彻夜难眠,心绪不平,回赠了她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师:在这首词里,“杨”指的是杨开慧;“柳”,就是柳直荀。
读过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了解了这首词背后蕴含的两位老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学生入情入境,触动不已。有了上述铺陈,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聚焦课文背景,了解毛岸英的成长之路,感受他成长路上的不易与坚韧,体会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时的悲痛。
(师出示毛岸英成长经历)
[1930年,8岁的毛岸英因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们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拉过人力车……
1936年,14岁的毛岸英到苏联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加入苏联红军,走上反抗法西斯的战场。
1946年,24岁的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到农村,到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
师: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数月后,一封电报,放在了毛主席的写字台上——
(师出示电报内容)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
师:我们来了解这封电报背后的故事——这一封电报,短短数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写了两个小时,又修改了整整一天,才把它寄到北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电报送到北京之后,周恩来总理又将其压了一个多月才交给毛主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封电报,毛主席又在自己的手里压了两年多,才告诉毛岸英新婚的妻子刘思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每一个人都把悲伤藏在自己的心里,怕伤害到别人。
学生从这封电报的内容中,在这封电报背后的故事里,看到每个人柔软的内心和真挚的情感。至此,读者与文中人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情感之门打开了。
三、聚焦语言,文思融合
在学生对课文背景有所了解、对人物情感初步领悟后,教师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揣摩课文细节,加深对主旨精神的认知。《青山处处埋忠骨》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意在要求学生关注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并鼓励学生将习得的人物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以上要求,笔者设计了品读、创写环节。
品读,该从何处“品”?怎样在大段的描写中迅速抓住关键信息呢?关注课文中的“矛盾”之处,往往能有真切的体会和发现。在一段沉浸的品读之后,学生果然有所发现——课文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等细节,体现了毛主席明明是悲痛的,但他又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他明明是极力压抑情感的,可悲伤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下意识地踌躇”“黯然的目光”“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都是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心绪——他多么希望爱子魂归故里!但是,“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这都是一位领袖的艰难抉择!通过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眼眶湿润了。
创写是学生将习得的方法技巧“外化于形”的有效方式之一。“新课标”也对第三学段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能主动梳理、记录可供借鉴的语言运用实例,比较其异同,积极运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中”的要求。教学时,笔者基于课文背景,创设了相应情境,让细节和情感从学生的笔下流出……
师: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收拾毛主席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小箱子。在箱子的底部,是毛主席珍藏的毛岸英的遗物——一件衬衣、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从毛岸英牺牲到毛主席逝世,有26年的时间。在这26年中,毛主席在北京至少搬过5次家,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过这些衣物,碰过这些衣物。可以想象,这位老年丧子的父亲,是在怎样的悲伤和寂寞中,悄悄地藏着对儿子的思念的。让我们拿起笔来——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毛主席悄悄打开了箱子——我们来想象一下,写下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
(师出示PPT: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毛主席悄悄打开了箱子——)
(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补白想象?
生: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毛主席悄悄打开了箱子——面对儿子的遗物,毛主席藏在心中的悲痛瞬间迸发!与岸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主席的脑海回荡,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是与儿子在一起的,都是宝贵的。毛主席不由得把一件件衣物捧在自己的手中,眼睛又模糊起来,泪水洒了一地……
师: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很棒!
(生纷纷出示练笔,师点评)
课堂上,学生的动情描写,几度让人潸然泪下。世间笔法有无数,唯有真情最难书。课堂最后,笔者推波助澜,补充了杨开慧的故事,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顶峰。
师:1927年,毛主席离开家乡后,杨开慧一个人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音信不通,杨开慧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写在信里,藏在老家房子的砖缝里。1982年,当杨家老屋翻修的时候,这些信件才重见天日。此时,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距离毛主席逝世也已过了6个春秋。这些信件和衣物承载着绵绵亲情,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代伟人撕心裂肺的疼痛和书不尽的坚强!
从一位伟人到一个家庭,从一个英雄到英雄群像,笔者和学生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无论是学红色经典课文,还是读红色经典书籍,或是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只要学生的目光投向红色经典,笔者相信,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在品读中净化,红色基因也会融进血液。
以“体验情感”为经,以“实践语言”为纬,突破红色经典教学的困境,让革命文化根植,让爱国情怀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