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杨宏在中国古典文化这座知识的宝库中,古诗词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强调,学生要“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也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因而,将古诗词教学与习作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积累、品读古诗词的习惯,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古诗词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融合的意义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主题丰富、意蕴深刻。它们或描摹风景,或劝学惜时,或感悟人生,宛如思想之宝库、智慧之源泉,散发着美丽光辉。阅读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此观之,古诗词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融合意义深远。
首先,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丰富习作内容、积累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做铺垫,学生自然不容易写出情感真实、内容深刻的作文。由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习作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们写出的内容常常“千篇一律”。而古诗词主题丰富、意蕴深刻,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也是学生多角度、多维度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过程。
其次,阅读古诗词有利于提升学生表达的深刻性。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常出现“言之无物”“习作立意浅显”等问题,而古诗词短小精练、主旨深刻、抒情性强,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能感悟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能提高习作的深刻性。
最后,阅读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从而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在初中生的习作中,常出现“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等问题,而古诗词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巧妙地融为一体,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在赏析其语言特色的过程中,能丰富习作表达方式,获得习作表达技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效融合,以阅读促进习作,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古诗词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要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就要教师充分挖掘古诗词阅读资源,开拓习作教学路径,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归纳这些古诗词的主旨类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词内涵,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提升习作的表现力,具体运用策略如下。
1.运用古诗词名句增添文采
博览群书者,往往是“下笔如有神”之人。广博的阅读、有效的积累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很多时候,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忽略了进一步的理解运用。积累古诗词,准确引用、化用古诗词,能够增加习作的文学性、可读性、说服力。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常用来激励人们要勤学苦练,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学生完成“勤奋”“好学”等主题的习作时,也可以引用该句。
2.运用古诗词的巧妙构思谋篇布局
古诗词语言凝练、构思精巧,常见的结构有开门见山、逐层深入、起承转合等。这些精妙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学生习作提供新的思路,帮助他们规范习作表述形式,让文章构思巧妙、新颖独特。以“起承转合”这一结构形式为例,其中,“起”是引出话题的部分,“承”是承接上文的部分,“转”是转折或者高潮部分,“合”是最后的总结部分。这一紧凑的结构使古诗词内容完整、脉络清晰。如杜牧的《题乌江亭》,全诗气脉流畅,在起承转合之间追溯了历史,深化了主题,学生写议论文时可以仔细揣摩此诗的篇章结构并练习仿写;再如,王维的《竹里馆》,全诗叙写了诗人独坐竹林时的所见所想,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能为学生写记叙文和游记提供一定的参考。
3.运用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深化主题
当前,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精华之作、典范之篇,且大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以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情感扫除了离别时候的悲情苦闷,给人以振奋精神的力量,提升了诗作格调,成为历久弥新的佳句;再如,《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陆游以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表明自己独立不倚、坚守正义的不屈人格。教师教学这类古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这些表情达意的方法,教会学生选材、立意的方法,以提升学生习作的深刻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题,但都指向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一共同目标。教师如果有效梳理、整合相关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相互促进,也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河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