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文本学表达明晰方法练习作
作者: 杨淑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同时努力加强阅读与习作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到表达中,让学生在一次次习作训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为例,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阐述如何立足文本教会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要求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从习作的具体要求来看,课堂还需落实“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语文要素。因而,综合考量,教师可以将以上两个训练点设为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在仿写训练、习作训练中进一步明晰方法、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
一、立足文本,明晰表达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难发现,《牛和鹅》重在教会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意在引导学生借助批注,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句体会人物心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后两篇课文与单元习作教学联系更为紧密,教师进行单元习作教学时,可以将后两篇课文的教学与习作内容关联起来,体现习得与运用的巧妙转变。
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两篇课文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学生回顾学习《牛和鹅》时掌握的批注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自由阅读,在不理解的地方、体会深刻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之后,笔者主要依托表格这一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句体会人物心情,学习表达方法。
阅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试分析“我”从一开始对演出充满期待,到最后疑惑不解,“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画出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并提取关键词句,填写表1。
阅读《陀螺》,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这小小的陀螺给他的心情带来了哪些变化。默读并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句子,完成表2。
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学生学习了依托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能进一步梳理、感知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笔者结合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初试身手,学用方法。
二、明确思路,训练习作
学生习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捋顺思路,确定“写什么”和“如何写”。教学之前,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课堂氛围热烈。笔者顺势带领学生在教室内玩起了“抢椅子”游戏。游戏开始前,笔者给学生讲明游戏规则,并要求学生观察游戏的细节;游戏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回顾游戏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游戏前,你做了哪些准备?2.游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游戏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便让学生自拟题目,练习习作。在学生正式习作之前,笔者先出示了习作提示:本次习作可以按照玩游戏的过程,分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部分来写。“游戏前”重在写准备工作;“游戏中”重在抓住人物表现,可以加入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游戏后”重在写想法和感受。
有了清晰的习作要求和思路,学生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了。他们不仅把游戏过程写得清清楚楚,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突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使文章更生动传神。
三、依托评价,完善习作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完成习作后,笔者适时引入评价量规(如表3),鼓励学生自评、组内互评。
学生根据评价量规自评、互评后,笔者从学生作品中挑选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作为范例,并结合评价量规具体阐述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求学生对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立足文本学表述到明确思路练习作,再到依托评价“修补改”,学生实现了从阅读能力到习作能力的提升,不仅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还能按要求“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真切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明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