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素养:一个正在成为 热点的教育话题
作者: 余孟孟弗兰克·富里迪在《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提出:阅读文化正面临着某些严峻挑战,许多探讨阅读之价值和未来的重要理论都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甚至连一些教育学家和读写问题研究专家也开始怀疑读写能力曾经享有的权威文化地位。今天,在我们反复强调媒介素养、多元文化素养、生态素养、情感认知素养、金融素养等新式素养的“强音”之下,关于阅读素养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势必会变得微弱。
然而,教育界对于阅读重要性以及阅读素养培育问题的关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加强。比如,近年来,在全国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突出了阅读的地位,为培养儿童阅读素养搭建平台。温儒敏说,统编版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新趋势,其中,对于儿童阅读素养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那么,什么是阅读素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16年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儿童能够通过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或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获得乐趣”。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阅读素养的四个要点:(1)为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而阅读的主动意识;(2)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3)通过阅读开展学习的习惯;(4)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可以说,良好的阅读素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未来生活打下基础。一个缺乏阅读素养的儿童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因此,重视并提升阅读素养是“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于儿童阅读素养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意识”。即为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而阅读的主动意识。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和路径却是多样的,可以是接受他人的指导,可以是看电视或上网,可以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主动的阅读。真正的阅读一定是主动阅读,被动阅读虽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理解,甚至还可以收获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很难形成真正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为理解社会和提升自己,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阅读书本,而不是通过他人讲解、网络视频或参与社会,这是阅读素养在意识驱动层面的核心内容。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为了了解病毒产生的科学原理,一个有阅读素养的儿童就会去寻找适合的书籍阅读。可以说,一个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知道、不理解、不熟悉的问题和现象时,为了搞清楚、弄明白而去积极主动地阅读,这种主动意识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前提。
第二,“能力”。即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阅读是一种识字读文的心智活动,需要基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阅读中的认知能力是指识读文字、认知文本,从而提取信息的能力。识读文字是最基本的能力,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语文教科书对儿童的文字识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文本认知能力主要涉及基本语法、修辞知识等基础的语言学方面的内容。文本理解能力是阅读的核心能力,这不只是“知道”和“记住”了一些知识和信息,更是增进了对更多知识和事情的理解力,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是关于文本分析能力的;而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练习“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关于文本概括能力的。至于阅读中的综合能力,就是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加工、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深加工就是对阅读文本中的各种细节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方向推敲、整合,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富的意义。评价就是对阅读文本包含的思想观点的真伪、知识内容的优劣、情感态度的偏向、表现形式的定位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比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等都是关于阅读文本评价的内容。阅读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是将从阅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和理解,迁移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就是“阅读材料和你有什么具体关系”。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是阅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习惯”。即通过阅读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他人指导的辅助型学习,另一种是没有他人指导的自我发现型学习。后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自主阅读。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掌握各种知识,学会思考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这里的阅读,更多的是指为了学习而阅读,而非为了消遣或某种刺激的浏览和翻阅。伊恩·朱克斯和瑞恩·L.沙夫在《教育未来简史——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一书中指出,受数字化影响,很多青少年儿童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F字形阅读模式”,即每一页文字只有最上面的几行是从左至右完整阅读的,然后越往下,阅读者的视线从左往右移动的距离越短,即越往下“跳读”的越多。这种阅读模式和习惯非常影响学习者的深度阅读,很难实现学习的目的。为了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我们一般需要做到两点。其一,是经常阅读的行为表现。这里的“经常”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计划性,即每天什么时间阅读,或每周几次阅读,有比较清晰的阅读计划;另一个是随机性,即一有空闲便会阅读,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其二,是阅读整本书的习惯。这是针对单篇阅读和不能坚持将整部书读完的行为而提出的。阅读整本书,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对于儿童阅读的坚持性、理解性,特别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将整本书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也是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温儒敏所说,整本书阅读“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养成阅读学习的习惯是阅读素养的核心特征。
第四,“乐趣”。即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阅读并非完全个人化的事情,戴联斌在《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阅读的社会属性:阅读是规范和传统的产物,阅读可以定义文化和社会身份,阅读是阅读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社会协商的手段。的确如此,比如在读书会里,阅读就是一种社会参与,读者需要和其他人交流,需要听听其他人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反应,需要其他人推荐书、评论书、分享书,从而互通有无、相互提升。这也是开展各种儿童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富有意义和乐趣的阅读活动,儿童会习得一种通过书籍、阅读、倾听、分享等更文雅的方式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与素质。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形成了这种稳定的兴趣与素质,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管面对什么生活处境,都能通过阅读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和良好的社会交往,也能体会到阅读带给人生的乐趣。这种乐趣显然不是感官方面的娱乐,而是因阅读而获得的增长智慧、开阔眼界、发现未知、创造美好的精神愉悦。可以说,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这是阅读素养的深层动力。
如果说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阅读素养的显性内容,那么阅读的主动意识和阅读乐趣就是阅读素养的隐性要素,四者一起构成完整的阅读素养内容体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认为,9~10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就是说,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那么,作为儿童阅读引导人的教师和家长,就应该抓住阅读关键期,努力从以上四个方面助力儿童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使其以良好的阅读素养面对未来社会和未知世界。
(作者单位:《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