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者: 曹祥礼摘 要:作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以德育人、以德树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探索了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以实现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实践研究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际要求,德育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促使学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认识语文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德育的渗透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道德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材料、文学作品及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德育与语文教学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学科,教材中包含大量具有启迪性、哲理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同时,德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立德树人,是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而服务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能补充与延伸语文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认知,又能帮助学生在解读文本与赏析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本的文化意义、情感意蕴与时代背景,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将德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一要求促使各学科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融入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属性,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还是文化的传承与道德的教育。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德育资源,如古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中常常体现了仁爱、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将德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包括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创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实现德育渗透。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元素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德育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能从多样化的角度学习与理解语文基础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饮水思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感恩。此外,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选择《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本,通过分析人物的选择与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诚实、勇敢、友爱等道德品质;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效地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从节日文化入手,进行德育渗透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通过节日的庆祝和相关活动,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春节的起源、习俗和相关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尊老爱幼、团圆亲情等理念;在端午节时,可以为学生引入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忠诚精神;在中秋节时,可以引入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在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将节日文化和德育内容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德育空间
生活是教育的关键场所,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际生活的价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与德育元素,延伸德育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和前提,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与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角色,并想一下:“如果你是小蝌蚪遇到的人,那么你会给予小蝌蚪怎样的帮助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互帮互助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周末或课后时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关心老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够积极踊跃地去帮助别人,形成助人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积极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德育相结合,把握住小学这一黄金发展阶段,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将德育引入语文教学,符合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双重特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平.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成才之路,2023,(2):85-88.
[2]翟志明.德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4,(10):73-75.
[3]窦秀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J].天津教育,2024,(23):47-49.
[4]陈永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6):67-69.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