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视域下的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研究
作者: 孙磊摘 要:美术学科因其学科特性,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图像识读作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然成为图像传播变革的迫切需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明晰审美视域下图像识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从生成图像语言、发展图像思维及凸显图像表达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审美视域 小学美术 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是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及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形式特征,如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要素,以及材质、技法等风格特点的认识、对比和辨别的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领悟美术作品的多元美学,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度鉴赏与理解……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及其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浓厚兴趣。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图像识读”这一环节的设计必须紧扣学生审美的视角,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独特的视觉经验,参照特定的审美规律,对美术作品和图形影像进行独特的审美理解,促使学生重塑自身的视觉体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审美视域下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审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审美感等,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众多教师倾向于采用“是否相似”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绘画作品,却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心的感受,因此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审美视域下,我们强调通过“图像识读”教学法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空间感。对于小学生而言,构建空间感的关键要素涵盖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我和月亮做朋友》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提升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欣赏3D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并说一说图像中月亮与人物在绘画技巧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视觉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知美的存在,深化学生对美的内涵的理解与领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三个好伙伴》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学会大胆运用色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事物,接着引导学生领略西班牙著名画家胡安·米罗的杰作《夏日时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在美术的世界中,观察到大面积的红色与黄色被巧妙地运用,不仅烘托出浓郁的夏日气息,更赋予了图像以醒目的主题。在画面中,小面积的湛蓝与大面积的热烈红黄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冷暖色相融且富有对比性的色彩画卷。黑色在画面运用中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赋予了画面更丰富的层次感,使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增强了整个画面的节奏感,还使得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更加鲜明、更具有冲击力。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对国内外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全面的文化观,促使学生学会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唱大戏——戏剧脸谱》一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戏剧脸谱的特点,掌握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脸谱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能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脸谱,感受到戏剧脸谱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戏剧脸谱的欣赏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歌曲《说唱脸谱》引入,利用网络资源直观形象的特点,把脸谱的图像呈现给学生,引领学生分析戏剧脸谱的色彩特点,并带领学生亲自制作脸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审美视域下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立体物象,生成图像语言
一是在心理层面下功夫。在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构成要素涵盖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及肌理等方面。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层面对美术语言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提升学生对美术图像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升国旗的意义,用美术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表现出来,以训练学生构思与表现主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并谈一谈唱国歌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心情;再带领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引导学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军人敬礼的姿态,并以简练的方式示范人物的动态,尤其是手部的动作。最后,让学生想好选择用什么色调来烘托气氛,从不同角度把“祖国在我心中”的画面画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可以从心理层面引发学生对图像的真正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是关注主客体的差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美术语言进行规范,还要从图像识读方面引领学生感受美术语言主客体之间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周末日记》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儿童日记画的格式、文字与图形组合的构图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明白人物的动作、表情、服装和道具等是让画面变得丰富的重要元素,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在完成周末日记的过程中,应该以哪些美术语言为主,以哪些美术语言为辅,自己想要通过图像来表达的主题或思想内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成图像,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美术教学语言直观,具有可视化的特征,是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图像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视觉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留住秋天》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画秋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把秋天留在自己心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然后想一想怎样用画笔把秋天的美丽表现出来。学生在创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度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以使秋天的氛围显得更为浓厚。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描绘出秋天的丰富多彩,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作品,提升了自身的美术表达能力。
(二)注重图像欣赏,发展图像思维
一是发掘图像原型。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图像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原型来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使学生的图像欣赏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社区即景》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取景构图及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绘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社区的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社区环境中的事物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熟悉的社区景象与图像中的景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图像对于自己绘制社区即景有什么启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图像识读过程中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意识,让学生今后不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图像,都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是引导图像对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据图像的特点,教师可以把相似或相关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多个图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图像的差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同一幅画”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并能够在临摹、欣赏世界名画的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向日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感受这些图像在色彩冷暖及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活泼”“沉静”对图像的情感色彩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而使学生明白同样的色彩在背景深浅不同的情况下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明暗对比越强,主题越突出,画面就会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明暗对比越弱,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柔和,让人感到平静、温和。教师借助图像对比来引导学生赏析图像,比起直接运用美术语言来分析图像会更有说服力,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建构审美意象,凸显图像表达
图像表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视觉感知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以可视化或艺术化的形式将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图像表达能力。
一是直观性表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习任务的全面达成,而非仅仅针对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对图像整体统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直观表达图像。例如,在讲解“科幻画”的时候,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科学幻想中的内容表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可以从航空航天谈起,让学生说一说目前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梦想,以科幻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梦想表现出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的图像表达显得更加直观、形象、深刻。
二是认知性表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渐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水墨诗心》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领会我国山水画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特点的理解,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墨色与各类综合画材,以探索水墨创作的无尽奥妙,逐渐提升学生的图像表达能力。
三是交流性表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图像的交流与表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在图像感悟的过程中逐渐和图像表达的主题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给自己熟悉的老师画一张半身人物像,并能够把老师的长相特征等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作画,然后把自己画好的作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画像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观察与发现生活,并能够用自己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去表达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之,在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经历图像欣赏、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学会审美,为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姣.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美术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3,(18):27-29.
[2]罗璇.新媒体技术助力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培养[J].江苏教育,2023,(13):87-88.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黑泉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