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劳动教育

作者: 丁澄艺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师应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营造自由且宽松的劳动教育氛围,向学生传递良好的品行以及正确的观念。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劳动教育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坚持“知识本位”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大量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与实践能力,但面对难度较大的探索任务,他们难免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并设计丰富的劳动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劳动活动并非简单的实践任务,教师应结合任务内容,及时介入,从德育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劳动实践

(一)契合学生实际情况,增强学生体质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因此,如何锻炼好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魄,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秉承生本思想,以及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设计劳动任务,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提升劳动能力。

例如,在学校大扫除期间,首先,笔者将任务规划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思考“怎样规划劳动任务才是合理的”,促使学生自主分配清扫任务。其次,预留出充足的互动时间,了解学生的任务分配方式。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都能从任务的难度、强度等角度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均是不同的,因此,在分配任务时,通常需要了解小组成员的身体情况、劳动经验,再合理分配劳动任务。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分享“自己学到了什么”,将学生的思考从劳动教育的层面延伸到德育层面。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促使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契合教育场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缺少劳动历练,还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应秉承家校共育理念,将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连接起来,让学生既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又能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融入家庭劳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连接家庭、学校等生活场景的桥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家长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可以在多个场景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以“设计制作收纳架”劳动实践活动为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类型的收纳架?”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与劳动实践,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学生绘制了鞋架,并阐述了其基本功用。其次,出示多种生活物品的图片,再次提问:“如果我们想要收纳这些物品,可以运用到哪些收纳工具?”引领学生思考“设计制作收纳架”的多种可能性。最后,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寻找家中需要收纳的小物件,并设计一个收纳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搭建的过程,并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进行分享。”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既能体验设计收纳架的乐趣,又能形成环保节约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契合素质教育,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了基本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还包含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基于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提炼其中的劳动要素,从实践的角度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以“为全家设计一日食谱”劳动实践活动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以数据的方式展示人们每天摄取量最多的食物种类。结合数据内容,学生能明确:人类需求量最大的是水,然后是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蛋类、畜禽肉、奶及奶制品、大豆和坚果类、油和盐。基于此,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食物的搭配原则是什么?”结合问题,学生既能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要对食物进行搭配”,以及“如何搭配才是科学的”,还能基于前期的知识铺垫,逐步总结出“荤素搭配”“粗粮、细粮合理搭配”的方法。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自己安排一日食谱,并借助电子白板,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劳动任务,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二、结合多元策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一)开展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有意识地将生活与具体知识点相结合,围绕不同的劳动场景,让学生逐步感受劳动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以“制作创意纸巾收纳盒”劳动实践活动为例。在课程讲解中,笔者设置了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收纳盒类型,并以简笔画的方式绘制出来;第二,分析纸巾收纳盒的基本用途,探讨“纸巾收纳盒还可以有哪些作用”;第三,以简笔画的方式绘制自己设计的收纳盒,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出来。在后续的成果展示阶段,每一个小组均上前展示设计图纸,以及最终的样品。从具体的反馈来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收纳盒的功能均是不同的,它们的材质、功能分区也有所不同。这种紧扣生活案例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结合具体案例,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劳动技能,匹配丰富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案例中,学生既能从理论的角度输出自己对劳动内容的理解,又能从实践的角度践行、验证前期的观点。经过“理论—实践—总结”的流程,学生能逐步突破课堂的限制,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劳动,将理论与实践串连起来。

以“巧做袜子玩偶”劳动实践活动为例。在课程讲解中,笔者并未直接讲述“如何制作袜子玩偶”,而是将制作袜子玩偶拆解为多个小技巧点,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制作袜子玩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立德树人的要求,笔者赋予实践任务以德育内涵,为学生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在下个周末,我们要一起了解孤独症儿童,与他们一起互动,那么,我们该制作怎样的袜子玩偶呢?”结合具体的问题,各学习小组紧扣“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关键,认识“制作什么样的袜子玩偶可以吸引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然而,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缺乏对孤独症儿童的了解,因此,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兴趣点上。这时,笔者记录下形形色色的观点,并在后续的点评中予以纠正。在样品制作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着此前学习的步骤进行综合实践。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布置实践任务之前就有意识地将实践能力不一的学生划归一个小组,所以,他们可以在互动、讨论中完成任务要求。

劳动技能的传递讲究准确、生动且颇具教育意义,将劳动技能融入具体的案例,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还能以案例为指引,深入掌握劳动技能。

三、基于劳动实践,创新劳动教育

(一)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展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初中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活动展示方式,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此外,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教师可以结合线上学习平台以及学习社群,引导学生积极探寻生活中的“劳动”要素,并从整体的角度展开实践。

例如,适逢端午节,笔者围绕“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设计劳动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完成以下几个任务:第一,利用互联网收集端午节的起源,以微视频的方式制作有关端午节的介绍;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包粽子”,并用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以线上学习平台为基础,发布包粽子的讲解视频。结合视频内容,学生购买相关材料,并按照具体步骤进行实践。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可以自主模仿并尝试“包粽子”。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展示自己“包粽子”的过程,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围绕具体成果分享对端午节的理解。

知识展示形式的创新建立在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优化实践过程呈现方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根据新颖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及任务发布方式,学生能借助互联网理解具体知识,并借助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输出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二)基于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担当与责任。要想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在布置劳动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劳动任务,还要从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等多个角度渗透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跟进学生的探索过程,明确学生的探索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

以“包饺子”劳动实践活动为例。作为一种节日习俗,饺子被赋予了诸多含义。首先,笔者提出问题:“人们通常会在什么节日或节气吃饺子?”“吃饺子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特殊含义?”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明确饺子背后的人文价值内涵和传统文化要素。经过前期的理论知识积累,学生能初步认识饺子的内涵,明确饺子与团圆、劳动人民的美好祝愿之间的关联。其次,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包饺子,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总结包饺子的基本步骤。最后,给学生布置“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的家庭劳动任务。这种劳动实践任务既能让学生明确包饺子的步骤,又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劳动意识、劳动技巧、劳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应结合立德树人理念,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角度设计劳动教育活动,结合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增加知识积累。此外,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还要将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串连起来,借助具体的探索任务,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志荣.初中劳动教育进阶式评价建构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3,(8):88-90.

[2]梁晓冰.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9):42-44.

[3]蒋花.全面发展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4]张锡奇.新时期初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学周刊,2024(3):59-61.

[5]王同洋.围绕培育学生劳动品质开展初中劳动教育实践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6):161-16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