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大概念”单元作业的设计路径
作者: 熊四华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大概念”,围绕“大概念”设计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高中地理“大概念”单元作业,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联系紧密且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整合地理知识体系,而且能促使学生深入参与作业的建构,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大概念 单元作业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新课程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大概念”指向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学科本质,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概括性,能有效揭示地理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在设计地理单元作业时,教师应紧密围绕“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作业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等进行重构,突出问题导向。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构建地理学科“大概念”,实现地理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原创性不高
在进行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和布置时,很多教师缺乏科学的课程观念,作业形式较为单一,重复性训练和机械性学习等情况较为突出。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多以书面作业和练习题为主,而实践类作业明显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很多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化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作业和课堂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作业的原创性不高,并且片段化、碎片化的作业较为普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二)作业目标缺失,反馈评价较少
对教师来说,作业是诊断学生学习能力及学情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业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但由于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设计大量重复性、记忆型的作业,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同时,很多教师把作业数量与学习质量混为一谈,加上高中教学任务紧张,对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往往不够及时,这既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根据作业反馈来对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
(三)作业缺乏情境,创新意识不足
高质量的地理作业需要真实情境的支撑,创设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情境,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高效建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传统作业多集中于帮助学生巩固教材知识,缺乏生活性与情境性,往往就知识来进行练习,缺少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作业的教学价值,给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窄化了作业的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钝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大概念”单元作业设计路径
(一)聚焦“大概念”,统领核心知识和作业目标
“大概念”单元作业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按照学习活动开展的思路,确定单元目标,开发单元学习和评价活动方案的过程。“大概念”指向地理知识的本质,单元作业强调单元知识的统整性。在“大概念”单元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始终以“大概念”为基点,借助“大概念”的中心性、可持久性、网络性和可迁移性等特征,深入揭示知识间的关系,还要利用“大概念”的统摄性来整合单元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构概念,理解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节内容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将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独特的地理视角来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对人类活动进行合理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笔者以“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课程“大概念”,来统摄本单元作业的设计,使作业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驱动性。同时,以“结合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等作为单元作业目标,来引领单元作业的设计。
(二)基于真实地理情境,设计单元作业内容
情境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事实场景,是学生理解概念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学生只有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地理问题或与他人的互动,进行学习的加工与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地理问题的本质。在设计“大概念”单元作业时,教师应借助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发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具体事实和抽象概念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以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为例,在“农业区位因素”一节的作业设计中,笔者以“从地理视角探究庐山云雾茶的区位因素”为主题,选择真实的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热情。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设计了具有内在关联的核心任务,如“结合图文和视频资料,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角度归纳庐山的自然环境”“结合庐山云雾茶的案例,归纳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从不同视角分析人们对农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及其主导因素”等。这样能给学生提供鲜活的乡土地理素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建构“农业区位因素”的单元概念和知识体系。
(三)基于育人理念变革,创新单元作业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有效的跟踪评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品质,掌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传统的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标准较为绝对和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概念”单元作业评价方案的设计,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强调通过作业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盲点和思维薄弱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个性化的评价代替统一的标准,关注学生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和个性化的评价,提升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单元作业评价的内容包括作业的类型、数量、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品质等,作业评价量表应包括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参与度、思维品质与素养达成等多方面指标。在改进评价方式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开放的评价观念,把具体情境性任务和评分标准进行融合,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设计有效合理的评价量表。同时,重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有机融合,及时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品质。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地理思维结构,并进行教学改进和反馈,在后续教学中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指导。
高中地理“大概念”单元作业是提升作业效能的有效形式,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整体规划地理课程,厘清常见的地理“大概念”和“子概念”。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个体发展差异,设计出更具包容度和整合度的单元作业,将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好把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书,胡军.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72-78.
[2]沈新荣.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J].创新人才教育,2022,6(12):35-40.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性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JDL2022-2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