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作者: 陈秋明

摘   要:语文与劳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是日常生活的拓展,而劳动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因此,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尝试从社会的角度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从学校的角度开发劳动教育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巩固劳动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劳动意识 劳动精神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为学生构建劳动教育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具有学科交叉性,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强化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传道的载体,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此外,劳动教育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也使其不能与其他学科割裂,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更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改变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目前,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单一的教育形式使得劳动教育被割裂,甚至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要想摆脱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教师就应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入手,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借助学科教学推动劳动教育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条件

(一)课程目标的互通性

语文课程与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两者均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质是以育人为落脚点,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互通性

小学语文教学素材丰富多彩,是渗透和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首先,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要素的覆盖极为全面,不仅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也包括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最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的呈现形式十分多元,主要表现出生产性、日常性和服务性三种特征,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主动劳动,增强劳动意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劳动氛围,弘扬劳动精神

第一,打造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劳动教育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要想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积极开发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资源。

第二,优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家庭是打牢劳动教育基础的关键阵地,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开发小学语文劳动教育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整合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劳动教育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例如,设计“感恩父母”主题,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做家务,了解父母的劳动与付出,学会感恩父母。

(二)转变教育理念,稳抓优质劳动教育元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关注学生的劳动经验,更关注艰苦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因此,教师要强化对科学劳动教育理念的学习,认识到在素质教育时代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需求,整合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资源的价值,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创新教学手段,有机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除了转变教育理念,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创设劳动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教学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劳动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劳动情境。例如,《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以田园劳作为主题,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质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田园劳作的图片,以轻柔的背景音乐为辅助,由学生自主观察图片中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氛围,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其次,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劳动情境。例如,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入插图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篇课文根据各个季节的劳作内容设置了四幅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观察几幅图片的内容,将“字”和“事”结合起来。这几幅图片按照季节的顺序描绘农民的劳作日常,对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表示了赞扬。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内容为学生创设角色体验情境,使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体悟农民的劳动精神,形成情感共鸣。

第二,引入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劳动经验总结的规律,在教学《二十四节气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劳动训练基地参与农业播种和收获,帮助学生完成劳动训练,获取劳动技能。

劳动是铸就美好生活的主要手段,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还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并形成坚定的劳动信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仅靠教师的努力远远不足,它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劳动氛围、挖掘劳动资源、整合教学手段、渗透劳动意识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海龙,宫振兰.中华传统劳动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语文天地,2023,(2):10-12.

[2]孙羽,陈鹏.何以传承:小学语文教材渗透工匠精神的机理与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0):37-42.

[3]肖菊梅,屠锦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中“劳动美”的发掘[J].教学与管理,2021,(33):82-85.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石桥镇石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