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数学阅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袁郝杰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为推动数学教育改革、普及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教学成效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阅读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数学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阔思路,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能够驱动学生去探索、理解、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数学世界,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这无疑能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为他们打开通往数学殿堂的大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情境的创设,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部分,学生带着好奇心读完之后,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吗?”有的学生表示:“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能‘刚好分完’的情况,于是就创造了分数。”有的学生补充道:“我知道了分数的衍变过程。起初,分数是用算筹表示的,后来印度人引入数字,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才有了现在的分数。”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材料,学生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数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此方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阅读
动手实践是数学阅读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这种体验式阅读,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动手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以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问的?”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材料里说的‘以图中的8条半径为直径画8个小圆’,这是怎么画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我发现8个小圆把这个大圆分成了很多部分,把相同的部分涂上相同的颜色,就变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图案。”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能设计出怎样的图案,并在画好后在小组内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图案设计方案。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选出大家最喜欢的几幅作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画圆”的乐趣。
不难发现,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应用中解决问题,熟练掌握数学解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与直径的关系,以及画圆的技巧,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问题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元素,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影响他们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此,教师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使他们有目的地寻找相关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避免无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理解其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方向,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并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进行自主阅读:(1)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2)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怎样的联系?(3)小数乘法有哪些规律可以运用?学生一边安静地阅读教材,一边用笔标一标,记一记。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找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的学生回答道:“我们组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发现小数和整数相乘,是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有的学生回答道:“我们小组的成员发现,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都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数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则:小数乘法可以按照整数乘法的规律进行计算,但需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最后,教师邀请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小数乘法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能够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示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示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快速浏览文本,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数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同时,示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示范阅读,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示范阅读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形状、特点等基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如底面积、高、体积等,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些信息。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一些关于圆柱和圆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规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示范阅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拓展阅读空间,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一)结合实际生活,拓展阅读素材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展阅读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就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铺平道路。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箱,告诉学生:“同学们,我有一位好朋友即将过生日,我准备了一些礼物放在这个纸箱里。现在,我要用漂亮的包装纸将它包裹起来。你们觉得需要准备多大的纸张呢?”然后,直接引入主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阅读课本,了解长方体的形状、特点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方法。最后,他们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和自主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原来数学阅读不仅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整合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整合学科知识是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有效方式之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超市购物小票,其中有关牛奶的部分写着“买二赠一”,并询问学生这个折扣是多少。学生回答“50%”,教师便可以解释“这就是百分数”。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百分之几”的含义,并让学生尝试用百分数描述语文学科中的例子,如“一篇文章共有500字,其中30%是描述背景的,那么描述背景的部分共有多少字?”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从而深入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概念。
教师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数学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同时,教师要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使用百分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组织阅读活动,反思数学阅读效果
(一)课堂提问,检验阅读成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师要按照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运用能力,进而发现学生的疑惑点,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组织活动,分享阅读成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阅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数学故事会”和“数学阅读竞赛”为例,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是常见的阅读活动类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阅读成果,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组织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阅读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进阶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24):24-26.
[2]杨春燕.教给阅读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J].阅读,2023,(ZE):83-84.
[3]陈媛媛.重视阅读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3,(25):20-22.
[4]潘祎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路径[J].天津教育,2023,(20):20-2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袁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