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联动,让数学学习自然发
作者: 生汪雨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评的联动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没有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教师看似在认真教,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评”没有联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评”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制定明确目标,引领“教、学、评”一体化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仅要深入解析教材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首先,在教学前,笔者设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了解和领悟“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有效判断可能性的大小;在能力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设定教学目标后,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利用课件展示了商场大转盘,并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抽奖游戏,大家看一下转盘,猜一猜我们第一次可能会抽到什么奖?第二次、第三次又能抽到什么呢?”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给出了答案。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摸球实验,盒子中准备了黑、白两种颜色的球,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闭眼摸球,每次摸完球后都要摇晃盒子。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出现两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联动的基础,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与理解数学概念,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而引领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二)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数学是一门严谨且体系化的学科,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制定分层次的小目标。“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南,基于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将宏观的教学目标细化,保证每一个小目标都能得到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思路,将数学知识更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讲解本课前,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拆解,明确教学方向,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首先,给学生出示几件常见物品的标价(标价为小数),如钢笔、笔记本、橡皮擦等。同时,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从这些物品中挑选出两件喜欢的商品,然后计算一下自己要支付多少钱?”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其次,对学生说:“经过计算,我们得出了所支付的金额,大家来对比一下,谁用的钱多呢?多多少?又怎么去求?”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到,相比于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更需要数位对齐,并且都要从低位算起。
对小学生而言,很多数学知识过于复杂而抽象,基于此,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一)加强教材研究,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按部就班,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第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对教材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开展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第二,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打造全新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在讲解前,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了解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数来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该部分内容偏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更为注重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拿出了排球、篮球和足球,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游戏。学生拍完球后,笔者让学生说出拍球的感受,并引出问题:“球从高处落下后,如何才能反弹得更高?”其次,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对排球、篮球、足球进行拍球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记下每次弹起的高度,并求出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将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球的弹性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会发现:“同一个球即使下落高度和反弹高度存在差异,但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数值却极为接近。同样,不同的球即使下落高度一样,反弹高度也不一样”。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能让学生高效掌握“用分数来表示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关系”的知识,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构建活跃、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结合课堂生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很难完全按照事先预设的情况推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面临的不同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结合课堂生成资源,真正通过弹性预设和灵活调整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首先,笔者统计了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引领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提出问题:“基于条形统计图,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学生都表示“不能”。其次,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发现,部分学生学习情况与整体教学进度并不同频。因此,笔者调整教学策略,设计了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数据信息,基于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与同桌进行讨论。最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整个圆代表“单位1”,其他部分是所占的比例。
教师结合课堂生成资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突破学习重难点,保证“教、学、评”的有效联动。
三、突出学生主体,提升“教、学、评”效率
(一)做好预习,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要教师的引导,还要学生高效的参与。在“教、学、评”联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讲解相关知识前,可以先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做好预习。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质量概念较为陌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保证“教、学、评”的联动,笔者为学生设计了预习目标。首先,要求学生从超市里收集一些生活物品,了解这些物品的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记录,让学生在课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基于整理的内容自由发言,同时进行记录,并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所记录的物品质量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完后,笔者提问他们如何得出结果。有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掂一掂的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学生表示,可以用秤去称。最后,要求学生对“千克和克”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较重的物品用千克,较轻的物品用克。当食品重量不足1千克时,可以用克来计量。”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
在教学中,为保证“教、学、评”的联动,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预习目标,引领学生的预习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二)鼓励探究,在合作中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评”联动,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引导,强化“教、学、评”之间的联系,在合作学习中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首先,笔者进行复习导入,给学生出了三道习题:30+25+79;2×42-30;170÷10×5。其次,让学生思考这些算式中都包含了哪些运算,其顺序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后,笔者将这些算式进行变式:(30+25)+79;2×(42-30);170÷(10×5),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变式前后的计算结果,总结运算规律。在对比计算结果后,学生会发现,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时,要从左到右按照顺序运算,当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要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再次,将算式进行整合:90÷10+6×3=( ),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加法,需要先算乘除法,然后再去求和,最终得出答案,即90÷10+6×3=9+18=27。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以及在做计算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严谨的数学态度。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学、评”联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设计,在教学时进行灵活变通,有效调整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龚朱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J].天津教育,2024,(16):135-137.
[2]柳钰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3,(23):30-32.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