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高红旗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从抓取节点、创建小组和借助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项目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合作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并展现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项目式学习模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支架,能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各种技术和工具,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抓取节点,确立项目式学习的主题
(一)抓住知识节点,承上启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知识节点是确立项目式学习主题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作为项目式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以保证项目式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安装软件”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下载和安装软件,并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网络使用等前置知识。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前置知识,确保学生具备基础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如何打开浏览器、访问网页等,以便顺利进行软件下载和安装的学习。再次,教师要介绍软件下载和安装的概念,简要解释软件下载的意义和如何选择可信任的软件来源。最后,在详细介绍下载和安装软件的步骤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图示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浏览器中搜索并找到所需软件,进行下载和保存,以及如何执行安装程序等。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在一节课中可以系统地讲解下载和安装软件的知识。这种项目式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软件下载和安装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抓住思维节点,高效学习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因此,在确定项目主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思维节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思维节点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的相关知识时,这一节包含的思维节点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音视频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整合不同的软件和工具,如网络浏览器、下载管理器、多媒体播放器等,以完成音视频文件的下载和播放任务。首先,教师可以抓住思维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各种软件和工具来寻找和获取高质量的音视频资源,促使学生探索不同工具之间的协作和整合,以提高效率。其次,在下载和播放音视频文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下载速度慢、格式不兼容、播放器配置问题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咨询他人,尝试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实践任务,包括下载一个特定的音视频文件,解决下载速度慢或格式不兼容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播放器进行播放等,在实践操作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抓住生活节点,解决具体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生活节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项目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聊天软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玩转微信交流”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微信的使用情况,微信是一款流行的社交媒体应用软件,可以用于发送消息,分享照片和视频,以及进行语音和视频通话等。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微信的基本使用方法,比如,如何在微信上添加好友,如何在微信上创建群聊,如何为群聊设置名称,并向群聊发送消息等。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着在微信上分享照片和视频,进行语音和视频通话。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包括隐私保护、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发表言论等。
二、创建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
(一)基于认知争议,开展“头脑风暴”活动
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创建小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兴趣点以及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基于学生的认知争议,开展“头脑风暴”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便捷访问互联网”相关知识时,在课堂初始阶段,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访问互联网网站?”并且让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首先,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一台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然后,需要一个可靠的网络连接,可以是Wi-Fi或移动数据网络。接着,需要一个可靠的浏览器,如Chrome、Firefox或Safari等,以便访问网站。学生还指出,为了访问特定的网站,需要输入网站的网址或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内容。学生还讨论了如何浏览网页内容,包括滚动页面、点击链接、查看图片和观看视频等。在整个“头脑风暴”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了自己对“如何访问互联网网站”的理解,明确了需要的设备、网络连接、浏览器、搜索引擎、网址等关键要素,并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个“头脑风暴”活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访问互联网网站过程的理解,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发展。
(二)辨析海量素材,去伪存真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查找和分析大量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辨析能力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搜索和筛选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辨析海量素材,去伪存真,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例如,在教学“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节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筛选与辨析互联网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讨论如何确定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如何辨析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或真实信息。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想到可以查看作者资格、了解网站或平台的信誉,以及确认信息是否得到其他可靠来源的支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协助,共同努力辨析虚假信息或真实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结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辩论和互动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学会审视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辨析偏见和误导信息,使用验证工具和技巧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三)发散切入视角,大胆创新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式学习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形成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演示文稿”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幻灯片创新设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或话题作为设计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幻灯片设计工具(如Microsoft PowerPoint、Google Slides等)展开创作。学生可以使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图表、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来呈现他们的创意和主题;还可以尝试使用新的设计元素和技术特效,以增加幻灯片的吸引力和表现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发散创新过程,学生在幻灯片设计中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技术特效,展示了个人风格和创意设计。
三、借助工具,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成效
(一)利用演示型工具,让学生熟悉操作细节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各种工具和软件的应用。为了提升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型工具进行细节操作和技巧展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例如,在教学“开通微博空间”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微博。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注册微博账号的过程,打开微博的官方网站或应用程序,展示如何填写个人信息、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以及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等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创建密码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发布微博以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使用微博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隐私,不传播不实信息,不发表恶意言论。通过这样的演示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微博,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二)利用任务型工具,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为了使项目式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型工具,帮助学生搭建科学的学习支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任务型工具可以包括项目管理工具、进度安排工具等,帮助学生组织和规划项目的实施过程。
例如,在教学“使用云盘存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包括创建账号、上传文件、创建文件夹、共享文件夹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云盘存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步骤指导,并要求学生使用特定的云盘(如Google Drive、Dropbox等)进行存储,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组织文件和创建文件夹,如何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的共享权限,以便学生更好地管理文件、分类文件以及与他人共享文件。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设置,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云盘存储、上传、管理、共享文件夹等,同时,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和分享文件的实践经验,提升了信息技术协作能力。
(三)利用评估型工具,渗透社会公德培育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评估型工具,评估学生的项目成果和综合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还要渗透社会公德的培育。例如,在教学“感悟技术发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评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道德和伦理的影响。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可以讨论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威胁,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2)社交媒体和虚假信息方面,可以探讨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以及如何辨别真实或虚假信息。(3)“数字鸿沟”方面,可以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如何加剧社会和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的,以及如何缩小“数字鸿沟”。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道德框架和伦理原则,帮助学生在评估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考虑道德和社会责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还能够增强批判思维、道德判断和伦理意识,成为具有良好伦理意识和责任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和创造者。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项目式学习的内容、方式,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高晓翾.创客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18):129-131.
[2]王翌龙.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