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让音乐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 刘亚平

—以“大概念”为引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吴加丽

单元整体教学建立在“大概念”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为价值纲领,重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单元整体教学”专题,展示当前优秀教师的教研成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明晰不同歌曲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歌曲的风格,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整理、设计大单元主题,通过循序渐进的音乐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小学音乐   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单元内容和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实现对音乐的深度理解。然而,大单元教学的贯彻、落实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师要充分理解该教学模式的内涵。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与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方法。

一、加强理论认知,明晰设计规律

(一)坚持统筹规划,提升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将音乐作品割裂开来,分别讲解其中的专业知识。然而,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教学的连贯性,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将统筹规划融入其中。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明确单元主题,基于该单元主题,一边确认教学目标,一边整合教材资源,将音乐知识合理地融入每一节课,将单元教学目标均衡地融入曲目欣赏、音乐作品演唱等实践活动之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又能让学生形成深度理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前期的备课阶段,笔者明晰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从两个方面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音阶与柯尔文手势展开,不仅让学生通过聆听、范唱的方式了解、掌握音阶与柯尔文手势间的关系,还结合《Do Re Mi》《G大调小步舞曲》《七个小兄弟》等歌曲,让学生创新、应用柯尔文手势。

音乐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追求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单元主题情境与授课内容的统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炼相应的单元主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的探究为目的,是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循序渐进地构建问题链,营造自由、平等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加强师生的互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做”是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教以学为基础。在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学习能力,既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提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该歌曲被收录在第四单元,从这个单元的主题来看,歌曲均属于革命地区的民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歌曲的创作背景,经过一系列的科普,让学生认识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江西苏区的民歌。其次,播放歌曲的旋律并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歌曲共分为几句?有哪些旋律是重复的?针对这些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歌曲共分为4句,其中,第2乐句与第4乐句的旋律是重复的。通过验证,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这一发现,继续进行引导:“以上两个重复的乐句表现出了哪些情感?”学生再次聆听旋律并阅读歌词,得出“重复的乐句部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情感和欢快的气氛”。最后,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明晰歌曲所蕴含的重点知识以及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单元中的歌曲《采山谣》,所以,他们在分析歌曲情感时,能够向“人民群众团结一心”靠拢。

在大单元教学的影响下,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教学策略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拟定丰富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多思考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明晰教学步骤,贯彻大单元教学

(一)贴合课程标准,拟定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因此,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大单元教学包含了以下四个部分:学科素养、学段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教师要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综合能力。其中,针对音乐素养,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能力;针对学段以及单元目标,要对音乐做出详细的分析。一般来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喜欢进行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实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视角感受日常生活,并用不同的音乐方式表达出来;针对课时目标,教师可以播放《哦,十分钟》《放轻松》《快乐的孩子爱唱歌》《跳到我这里来》等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哦,十分钟》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四二拍、D大调、二段体结构的歌曲,理解乐曲中蕴含的情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在确定单元目标之前,教师应紧扣单元主题,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融入学段目标、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学习内容。

(二)贴合教学难度,确定教学顺序

确定教学顺序是挖掘教材内容的重要步骤。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材内容重新排序,通过由易到难的排序方式,让学生明晰单元主题,加深对主题内容的记忆。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放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忽视了对歌曲情感层面的挖掘。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春天的景象”。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景象。比如,《春天来了》这首歌曲,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重复旋律以及顿音符号;《嘀哩嘀哩》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乐曲的合唱以及小乐器的演奏;《郊外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乐曲的特点,并明晰什么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旅行之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乐曲的节奏变化。从知识点的难度来看,教师可以依据音乐赏析、乐曲演唱、小乐器演奏、音乐表达的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虽然本单元音乐作品的主题均为“春天的景象”,但是其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教师要将不同的音乐情感与知识点连接起来,引导学生明晰“如何用音乐表达春天的景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音乐情感的分析,通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乐曲间的情感差异。

三、优化教学形式,重构教学评价

(一)创新教学形式,营造课堂氛围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除了要研究课程标准,明晰教材的重难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灵活选择教学形式。一般来说,学生的音乐素养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使用音乐鉴赏、合唱、音乐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感知、思考、演唱,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问题情境,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拟定多元的创编任务,增强学生对大单元的理解。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为例,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描绘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教学中,首先,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内容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少数民族,还感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其次,笔者既讲述了其中的结构、特点,又科普了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势。大部分学生仅知道孔雀舞,却不知道男生和女生的手部动作有所不同。为了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孔雀舞的基本动作,并让学生站起来进行模仿。最后,拟定一个音乐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其一为演唱组,其二为表演组。

(二)重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大单元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还能让教师明晰自己的授课效果。一直以来,教师将自己视为唯一的教学主体,并按照结果式、等级式的方式展开评价,然而,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教师仍按照此前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扩充评价主体,将学生纳入其中,通过对单元主题、单元教学目标的评价,加深学生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与感受。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赶花会》为例,为了创新教学方式,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简短的音乐剧表演任务。首先,根据任务的要求,学生被有序地划分为4个学习小组,结合《赶花会》的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从“清晨、赏花、暮归”等时间节点出发,分别选择合适的演绎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制道具与服饰还原“赶花会”的场景。其次,鼓励各个小组利用课后时间提前排练,在下节课开始之前,让学生结合本小组的排练情况,积极展示“清晨、赏花、暮归”等内容。与以往的评价方式不同,笔者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你觉得刚才的表演是否符合你对‘赶花会’的理解?他们的服饰、动作是否符合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针对这两个问题,各个小组的学生纷纷展开评论。通过“生生互动”,笔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最后,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答案+引导”的形式进行总结以及引导。

大单元教学下的单元评价,追求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结合、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引导方向与课程标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构评价理念,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引导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单元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提炼与单元教学的拟定,既能够明晰自己的教学方向与内容,也能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大概念”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教学细节精益求精,而教学是一个冗长且深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大单元教学跳出了单课教学的局限,增强了学段意识,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从一个知识点、一首歌衍生出了更多的音乐要素和学习资料,推动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旻.小学音乐“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论坛,2021,(17):33-36.

[2]邹淑颖.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意义及策略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2):7-9.

[3]宋欣奕.审美高度化: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22,(7):19-23.

[4]程元元.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J].学园,2022,15(34):16-18.

[5]周敏.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J].家长,2022,(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