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作者: 李小刚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与资源、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高中地理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主要是由地形地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相关的知识共同组成的。这些知识都属于“人地”关系的范畴,是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内容。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便是环境污染问题。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生产问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甚至有的企业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导致出现资源污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正确而清晰的人地协调观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地理问题,寻找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相关问题,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其次,对学生来说,高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帮助学生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促使学生自主调节心理状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强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会结合生活事、身边事学习地理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让他们认识到形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反映在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上。基于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人地协调观”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首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共同讨论人的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认识当前较为严重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说一说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人地”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深度思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从相对微观的生活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又能从人与自然这个宏观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地理概念,学习地理方法,识记地理区域特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长远的地理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师需要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进而在互动中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逐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情境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和场景中学习,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适用于地理教学。例如,在教学“人口与环境”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人口与环境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室进行情景模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直观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整班级课桌摆放的位置,将课桌围成一个圆形区域,引导学生分批进入该区域。最初学生会感觉很宽敞,可以在圆形区域内自由活动,但随着人数的增加,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达到一定限度时,周边的桌子会因为学生的拥挤而发生位移。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时,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生活出发,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这使得高中学生长期处于较为高压的状态下,长此以往,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很难得到发展。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清晰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从地形、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区人们居住的都是平房,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人类居住的是三角形屋顶的房屋。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差异,是因为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北方较为干旱,南方则多雨,三角形屋顶更方便排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城市周边的乡村郊游,让他们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总结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差异。通过切实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会发现人类会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人地协调发展的证明,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想要高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就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从而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志远,张可.指向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探[J].辽宁教育,2023,(19):84-86.

[2]秦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浅析[J].学周刊,2023,(21):154-156.

[3]贺行,周海瑛,王德全.指向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5):29-34.

[4]吴长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