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赋能戏曲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善忠 鲁倩倩摘 要: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戏曲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从而简化戏曲教学。本文从深度学习角度下的备、教、评出发,探究了戏曲教学的目标、重难点,以及数字化视域下的戏曲教学策略,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数字化 文化自信 高中音乐 戏曲教学
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教学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和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音乐及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本文以高中音乐《京剧传统戏》教学为例,从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备、教、评等方面,探究了数字化视域下的戏曲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与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一、 数字化赋能备课,确立学习目标
教育数字化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研制学习目标,进而达到知识序、教学序、认识序“三序合一”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民族戏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备教材:活用教材,建立积极的情感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和蓝本,“备教材”需要研究编者的意图和目的,研读教材内容,将教材的系统逻辑转化成教师教学的逻辑,将知识的串联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架构,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音乐课堂视听资料是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创设高效课程的重要条件。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寻找相关的视听资料,并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汇编,设计数字化的智慧课堂教学环节。
以《京剧传统戏》教学为例,京剧艺术内容丰富、深邃,考虑到京剧曲牌是京剧艺术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于是笔者将京剧曲牌《夜深沉》放在教学开篇进行课堂导入,并播放“虞姬舞剑”和京胡名家演奏的视频,使得导入清晰、承转自然、知识点突出,进而达成“泛听”的学习目标。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通过深度备课,感知知识的精彩之处,建立积极的教学情感,带领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备学情: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在备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情境创设法、专题讨论法、逆向教学法、能力边缘探究法、认知悖论激发法”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以《京剧传统戏》教学为例,京剧比较晦涩难懂。教师要认识到,高中音乐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教师富于神韵的现场演唱,比任何名家视频都更具说服力,能唤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京剧的鲜活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为学生选取京剧片段进行现场演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累京剧视听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京剧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通过听、学、创、思,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有效走进京剧。
(三)备音乐:心随乐动,“乐”在其中
音乐是用来听的,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就是在课堂中学生要听什么、怎么听。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听,对教学的内容要非常熟悉,发现音乐的闪光点,体会音乐的感染力和魅力。只有反复听、反复唱、多看资料,教师才能把握音乐的表现力、内化音乐变化要素、了解音乐发展历史,在教学时才能言之有物、自信从容,学生才会被教师丰富的讲解、精彩的演唱、趣味性的实践所吸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备目标:课标为纲,素养先行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纲,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在音乐教学中,基于文化理解的教学目标是较高层次的引领。《京剧传统戏》通过浓缩京剧艺术的四句诗“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功,手眼身法步,爱恨家国情”精准总结了京剧的基本要素,能帮助学生理解京剧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教师可以立足于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设置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京剧艺术,理解京剧的内涵,把握京剧的基本要素。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京剧伴奏,感知京剧乐器烘托京剧表演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京剧伴奏素养。最后,通过对《空城计》京剧唱段的欣赏与学唱,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绵长。
二、立足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目标
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想上好课,教师就要做到自信从容、分层清晰、教学有度,精练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项目化学习,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项目化学习由多个环节组成,在各环节,教师可以拟定主项目和子项目,通过分解高难度的主项目,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京剧传统戏》时,教师可以从概括京剧内涵的四句诗出发,将理解京剧的内涵设置为主项目。这四句诗阐述了京剧行当、四功、五法、文化等多种京剧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朗诵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感知京剧知识,学唱京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教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子项目出发,让学生朗诵京剧台词,感受京剧对于吐字发音的特殊要求,体会唱腔的声韵之美,深入理解唱腔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京剧知识。
(二)注重音乐审美本位,建构数字化智慧课堂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重视音乐审美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数字化智慧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戏曲的旋律腔调、板式节奏、行腔吐字,以及历史背景、人物情感等,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风格、情感。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片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AR技术,进入戏曲情境,感受角色看到“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却自信淡定。在“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这句唱腔中,“马”字发长音的吐字行腔,表现了角色的谋略在胸,这些音乐情感的变化,反映了角色鞠躬尽瘁、忠肝义胆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数字化智慧课堂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乐器伴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配合的效果,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要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具象化,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进行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搭建起学生心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深入学习,“乐”在其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赋能中学优秀戏曲文化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K231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