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学
作者: 张瑜摘 要:中学音乐教学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方面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可行和便捷的条件。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利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渗透,进一步提高中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音乐 课程思政 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传授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担负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使命的学生。课程思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实现课程思政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细化,能够助力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教材中的思政素材比较多
中学各版本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政素材,这些思政素材又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显性的思政素材有《彩色的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这些歌曲直接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隐性的素材有《多情的土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船工号子》《军民大生产》等歌曲,它们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不同类型的音乐,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繁荣与进步。
(二)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聆听欣赏、合作探究、合唱比赛、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给了学生在多样化的平台上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能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促使学生升华理论知识,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与表现,使得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被充分开发。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家国情怀作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在具体的歌曲之中,又反映在音乐教材的编写逻辑、思路之中。含有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音乐作品,能够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个人的民族归属感、国家认同感。教师将家国情怀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
教师在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歌曲的歌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元素,让学生诵读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等歌词直观且激昂,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诵读《彩色的中国》的歌词,并说一说歌词是怎样描写祖国的颜色的。学生在“碧绿的”“金黄的”等形容词之中,既体会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又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对歌词有了较为准确的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共同演唱,促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抒发自身浓浓的爱国情。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革命战士的伟大,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在欣赏《茉莉花》《绣花曲》等作品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分析乡情特色和地域音乐特色,思考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展现了怎样的地域特色,从而让学生对家乡的故事有所了解,更加热爱家乡。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
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思政的使命和任务。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思政元素很多,教师注重挖掘此类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辩证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作用,乐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并将民族音乐与这些文化知识对应起来。例如,在学习“天山之音”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歌曲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些歌曲反映了哪些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并鼓励学生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相关人文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类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欣赏民族文化,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在教学民族乐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单一乐器入手,让学生欣赏该乐器独奏的音乐片段,了解该乐器的演奏特点,思考这个乐器适合什么风格的音乐作品,能表达怎样的情感。教师可以以二胡为例,引入二胡的发展历史、经典作品,让学生对二胡的音色、演奏方式有所了解,深刻体会我国音乐文化的深刻性和民族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并说一说自己对这些乐器的认识。
(三)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思政元素包含友谊观、人生观、生命观等不同的内容,能够体现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社会文化精髓。在中学音乐教材中,也有不少音乐作品表现了美好的友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等。教师在教学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时,可以尽量选择生活化的切入点,从更细微的角度切入,推进音乐课程思政的落地。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先谈一下对友谊的看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再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升华学生对友谊的认知。接着,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简单的合唱方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友谊,对天长地久的友谊产生向往。
再如,在和学生共同欣赏《奥林匹克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再提问:该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有哪些创作特点?反映了怎样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奥运会的视频,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运动场景,体会音乐表达的体育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观念。
总之,中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课程思政的落地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聆听、演唱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谈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J].中国音乐教育,2020,(7):45-48.
[2]陈怡.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新课程,2023,(5):7-9.
[3]李帅.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探究 [J].新智慧,2023,(27):82-84.
[4]林丽贞.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J].亚太教育,2023,(15):68-70.
[5]黎爱辉.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途径研究 [J]. 江西教育,2023,(3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