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课程统整的幼儿科学探究项目
作者: 刘昀摘 要:科学探究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课程统整思想及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既能让科学探究内容贴合幼儿的所思所想,又能赋予科学探究活动新的活力。本文从具体的课程设计出发,深入分析新时期下的幼儿项目化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课程统整 幼儿教育 科学探究 项目化学习
衡量一个科学探究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否贴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行为模式;第二,是否坚持儿童的主体地位,确保项目结构的严谨性。一直以来,教师在拟定探究项目时,习惯以自己为主体,这就使得项目化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化、项目内容固定化。因此,如何拟定符合幼儿实际情况的科学探究项目,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 贴合幼儿发展需求,拟定多元化的探究项目
(一)提前拟定项目计划
受年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却普遍活泼、好动。教师为了回应每一个幼儿的需求,难免会面临教学上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在项目活动前拟定相应的计划。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明晰探究项目的重点,还能初步判断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科学探究项目活动“光的反射”为例。在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时,教师要预设幼儿的反应以及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当教师利用手边的镜子,将教室外的光线引入室内时,有的幼儿会表现得十分兴奋,有的幼儿甚至会跟着光斑跑跑跳跳。基于这一预设,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形状的镜子,并适时分发给幼儿。在课堂伊始,教师拿着镜子演示光的反射。与此同时,幼儿学着教师的样子进行相关的操作。为了防止光斑刺伤幼儿的眼睛,带来健康方面的风险,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规范操作。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科学项目,教师不应限制幼儿的操作空间,而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调整科学探究项目的节奏,把握好教学进度。
(二)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挖掘多元化的课程素材
受以往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形式单一的科学探究活动。然而,教师与幼儿的视角不同,这就决定了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为了加强科学探究的项目化设计,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重要的素材,设计出贴合幼儿实际情况的科学探究项目。
以科学探究项目活动“吹泡泡”为例。在“吹泡泡”的实践中,幼儿痴迷于吹出更大、更圆的泡泡。然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幼儿发现,当泡泡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破掉。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影响泡泡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基于这一问题,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其中,有的幼儿表示,泡泡的大小可能与吹泡泡的道具有关;有的幼儿表示,泡泡的大小可能与肥皂水的质量有关。针对上述两种猜想,教师将幼儿划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幼儿负责探究“在肥皂水的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哪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更大”;另一组幼儿负责探究“在使用相同工具的情况下,怎样调配肥皂水能够让吹出来的泡泡更大”。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聆听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学情调整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 贴合科学项目特点,关注项目的人文设计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STEAM”教育理念逐渐融入科学探究活动,并影响着教师的项目设计。“STEAM”中的“A”即“艺术”,因此,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如何让科学探究项目包含艺术元素,让幼儿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科学探究项目活动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的本质,还要重视活动的艺术化表现手法,为项目活动赋予人文意义。
以科学探究项目活动“螺母的作用”为例。在前期的长木板搭建中,教师发现,由于幼儿并不了解螺母有哪些作用,他们在搭建汽车或飞机的模型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我搭建的模型很容易就垮掉了?”结合这一问题,教师为学生具体讲解了螺母的用处,并额外加入了一个探究项目,即“用螺母搭建出更具有美感的生活用品”。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体会到螺母的妙用。
科学的本质是“扬善”和“达美”。因此,教师在拟定科学项目时,应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如此一来,幼儿既能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又能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二、 贴合项目内容,优化小组合作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预留充足的探索时间
科学探究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我思考及自主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及动手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项目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受时间的限制,干预幼儿的操作流程和操作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教师要预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尊重幼儿的探索流程、探索进度及探索能力。此外,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还要给幼儿进行分组。这样一来,幼儿可以在合作与沟通中提升探索的效率。
有一次,笔者无意中发现,经历了一个寒冬,教室的“自然角”里的植物都枯死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不由得思考,应选择哪些植物放在“自然角”里。经过仔细挑选,笔者将一些大蒜头放置在“自然角”,等待幼儿观察。在“大蒜观察日记”的系列课程中,笔者将幼儿分组,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观察大蒜的生长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出问题:“大蒜长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大蒜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前给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如有的幼儿负责闻大蒜的味道,有的幼儿负责描述大蒜的特点,有的幼儿负责制作大蒜的观察日记。由于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小组分工时,要着重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经过一段完整的探索时间,幼儿逐步明晰了大蒜的基本特点。在项目活动的最后,笔者完整地向幼儿介绍了大蒜的种植方法及功效,鼓励幼儿完善本小组的观察日记。
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幼儿明晰如何在观察、沟通中探索科学知识。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充分的了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的长处,提升探究的效率。
(二)明晰项目核心,鼓励小组合作
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项目化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项目化学习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项目化学习能够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以支持者、保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项目探究活动。
以幼儿科学探究项目活动“观察树叶”为例。在课程伊始,笔者带着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并提问:“世界上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吗?”这时,有的幼儿表示,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对于这一回答,笔者首先肯定了幼儿,随后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记录园内的树叶。考虑到活动的效率,笔者要求幼儿以两人为一小组,一人负责观察、描述,一人负责记录。一系列的合作后,笔者将幼儿带回教室,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幼儿一边分享本小组的观察成果,一边表达自己对于树叶结构的看法。在项目的最后,笔者再针对树叶结构予以总结。
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积极性,通过生动、有趣且颇具教育意义的科学探究项目活动,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科学观察,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优化项目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幼儿的实践结果,分析幼儿的实践过程,提出合适的建议。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科学探究项目活动的主体,评价的维度比较单一,评价的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综合性。科学的项目评价方式能够让幼儿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并且能够让幼儿意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以科学探究项目活动“指纹大调查”为例。根据项目要求,幼儿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同班幼儿的指纹形状,分析、总结指纹的特点。有的小组成员认为,要先收集所有幼儿的指纹,再根据指纹的形状进行归纳与总结。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有的小组认为,指纹大致包含两种,一种像“旋涡”一样,是一圈一圈的;另一种则不能形成“旋涡”。笔者首先肯定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再结合幼儿的讨论结果,进行具有综合性的评价。最后,笔者要求幼儿互相评价,针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幼儿科学探究项目活动中,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为了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幼儿作为项目评价的主体,促使幼儿通过评价分享观点、梳理思路,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 贯彻项目内容,加强师幼互动
(一)平等沟通
在幼儿教育中,部分教师容易忽略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没有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为了优化项目设计,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幼儿的心扉。一般来说,教师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能够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获知幼儿内心的想法。
以科学探究项目活动“小麦的种植”为例。在课堂上,笔者向幼儿提问:“大家每天都吃哪些主食?”幼儿纷纷表示,自己爱吃面包、面条、馄饨等。笔者继续提问:“这些食物的原材料是什么?”有的幼儿回答,这些食物是由面粉制成的。“那么,面粉是怎么来的呢?”笔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引出本次科学探究项目活动的对象——小麦。接下来,笔者就小麦的生长周期,以及种植流程进行详细讲解。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一个培育盆,并在培育盆中种植小麦。在此过程中,幼儿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在领到培育盆时,表现得非常兴奋,有的幼儿直接将小麦的种子倒在盆里。这时,笔者及时提问:“要种出成熟的小麦,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详细了解了小麦的植物特性和生长条件。
(二)创新项目形式,拓展探究内容
为了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创新项目形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可以凭借绘画、泥塑、剪纸、扎染等多种形式,获得自己的科学实践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想法,引导幼儿将想象力转化为创造力。
以生活中的“伯努利原理”为例。“伯努利原理”虽然很复杂,但是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让幼儿简单了解该原理,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很有好处。为了增加科学探究项目活动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笔者提前准备了漏斗、乒乓球、托盘、量杯。接下来,笔者将乒乓球放在量杯中,并要求幼儿在不动手的情况下,用漏斗将乒乓球从量杯中拿出,并放到托盘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幼儿逐渐发现,大力吸气不能将乒乓球从量杯中吸出来,而吹气则可以吹出乒乓球。基于这一发现,笔者讲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并举出“伯努利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地铁站、高铁站等场景中的安全线。在本项科学探究中,幼儿对科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基于培养幼儿学习力的项目化科学活动实践探究 [J].试题与研究,2022,(36):122-124.
[2]杨子澜.在项目化的科学活动中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J].新智慧,2021,(19):45-46.
[3]郑嘉琳.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探讨大班幼儿科学区项目化活动有效策略 [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