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作者: 王晓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方向及改革趋势。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知科学的魅力,还能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从具体的活动设计出发,充分探讨信息技术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教育   幼儿科学探究

在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习惯于按照“提出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教学。虽然上述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领幼儿了解、认识科学知识,但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幼儿的活动参与度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需要凭借多元化的策略,直观、形象地呈现活动内容、要求。

一、明晰幼儿特点,优化活动设计

(一)简化活动要素,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年龄尚小,幼儿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搭建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幼儿从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幼儿的思维方式非常直接,因此教师需要将探究活动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区别于单一的口述,丰富的视听资源可以将幼儿快速拉入活动状态,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探究活动“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例。在活动伊始,教师首先提问:“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由于大班的幼儿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概念。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经过剪辑的、总时长为一分钟的短视频合集。幼儿由此得出观点:“一分钟能刷3个短视频。”针对幼儿的结论,教师及时列举其他一分钟内可能完成的事项。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从“拍手100次”“原地蹦跳20次”“翻书200页”等事件中任选其中一项,开始科学探究活动。最终,幼儿对一分钟的长短有了正确的感知。

幼儿的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如何引导幼儿科学、合理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资源,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培养幼儿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筛选合适资源,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幼儿在生活中习惯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语言,并进行相应的思考,因此适当的科学活动能够让幼儿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魅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想使得幼儿形成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丰富的科学内容融入探究活动。

以科学探究活动“我是大力士”为例。在活动伊始,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桥。幼儿纷纷回答:“我见过跨海大桥”“我见过小木桥”“我见过赵州桥……”结合上述答案,教师继续追问:“制造这些桥的材料是什么?”对此,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经过一系列的观点交换,幼儿普遍认为,石头、木头、钢筋混凝土都可以用来搭桥。为了让幼儿体验桥墩的建造方法,教师给幼儿发放了相同材质的卡纸,并鼓励幼儿用卡纸搭建“桥墩”。在此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幼儿将卡纸围成两个圆柱,并将它们放倒;有的幼儿将卡纸围成两个三棱柱,并将它们放倒。基于形形色色的设计,教师设计了一个“谁是大力士”的比赛。根据比赛内容,幼儿将一张同样的卡纸,“铺设”在自己提前搭建好的“桥墩”上,并开始在这张卡纸上垒起长方体积木。由于“桥墩”的设计方式不同,有的“桥墩”很快塌了,有的“桥墩”却承受了好几块积木的重量。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后续的讲解中,详细科普了桥梁的组成部分以及搭建原理。

科学活动旨在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教师要重视科学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料,引导幼儿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优化概念展示,活化科学探究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还给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新的形式。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利用动态化的方式详细、直观地为幼儿科普具体的科学知识。

以科学探究活动“我来做动漫”为例。在活动伊始,教师提问:“一部动画片包含哪些要素?”有的幼儿表示,动画片要有人物、配音,还要有音乐。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引入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做一组生动、有趣的动画。考虑到操作的难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幼儿一步一步地讲解动画的制作过程。接下来,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动画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了解各小组的操作进度,并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在后续的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将自己视为观众,一边观看幼儿的探究成果,一边了解每一组动画的创作背景。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向幼儿展示了动画的制作流程,以及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引入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让幼儿深入体会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在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在日常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中,教师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动态化、直观化展示,同时也要重视幼儿的实践与体验。

二、 明晰技术特点,推动活动落地

(一) 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收集

好奇心旺盛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以往的活动设计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来拟定活动目标和内容。然而,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不仅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为了贴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及兴趣,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要求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记录幼儿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拟定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

以科学探究活动“轮胎上的花纹”为例。在科学问题的汇总中,有的幼儿提出如下的问题:“为什么汽车轮胎要有花纹?轮胎上的花纹有哪些作用?”基于这些问题,教师拟定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伊始,教师让幼儿抬起自己的脚,并提问:“大家的鞋底有什么?”这时,有的幼儿表示自己的鞋底有许多花纹,有的幼儿详细描述了花纹的模样。针对上述发现,教师展开初步介绍:“鞋底的花纹可以起到增加摩擦力的作用。”幼儿接着提问:“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越大越好吗?”结合幼儿的问题,教师带领他们展开实验。本次的实验材料为一颗熟鸡蛋,以及一包细盐,教师问幼儿:“怎样才能让鸡蛋‘站’在桌子上?”幼儿讨论了一番,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接着,教师在桌子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细盐,并调整鸡蛋的摆放角度。此时,幼儿发现,鸡蛋竟然在盐上“站”起来了。根据科学现象,教师从摩擦力的角度展开分析:“粗糙的细盐既增加了鸡蛋底部的摩擦力,又增大了鸡蛋和桌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鸡蛋得以‘站立’。”

(二) 优化活动导入,营造探索氛围

从具体的活动中,教师不难发现,幼儿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共同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在自由且宽松的氛围中得出科学结论。

以科学探究活动“摩擦起电”为例。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幼儿在家利用塑料尺子、塑料袋、气球、碎纸屑,完成“摩擦起电”的实验,并提问:“如果我们用塑料尺子直接触碰碎纸屑,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我们将塑料袋、气球先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再去触碰碎纸屑,会发生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幼儿一边实验,一边拍视频记录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视频,作为活动导入素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结合自己在家中的实验结果,以及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将塑料尺子和头发摩擦几次之后,就会让碎纸屑吸附在塑料尺子上?”基于幼儿的上述疑问,教师利用互联网视频,讲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科学现象。

(三) 拓展活动内容,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能力逐渐成为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带领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声音时,教师可以提前录下班级中所有幼儿的声音,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多段录音,观察幼儿是否能分得清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科学素养,还能够引导幼儿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再以科学探究活动“可爱的小蜗牛”为例,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布观察蜗牛的任务。接下来,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和移动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缺乏合作意识。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并鼓励幼儿有序地分工合作。当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科学探究活动能够让幼儿展开有目的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幼儿可能会产生诸多矛盾,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大多数幼儿能够意识到合作、交流、分享的意义。

三、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素养

(一)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合理把控活动节奏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探索氛围,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就会使活动节奏变得拖沓。在日常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科学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幼儿予以及时的鼓励。

以科学探究活动“水果里的秘密”为例。为了让幼儿了解、认识、区分水果的种类,观察水果的内部结构,教师首先要求幼儿对橘子、苹果、鸭梨、橙子进行观察。有的幼儿表示,橙子是橙色的,气味很香,摸起来比较软。有的幼儿表示,苹果是红色的,味道酸酸甜甜,摸起来很硬。接下来,笔者带领幼儿剥开或切开水果,并进行仔细观察,让幼儿了解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并为学生讲解不同水果的种植环境。

信息技术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融合,有利于幼儿对生活常识做出科学的解释。如果科学探究活动的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入动态化的视频来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一般来说,如果幼儿能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知识,他们就能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动态化的视频、有趣的图片往往能快速营造出一个自由且宽松的氛围。为了最大限度地活跃教学气氛,教师要不断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掌握视频编辑、动画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技能。

以科学探究活动“小动物如何过冬”为例。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诸多过冬方式。在活动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并提问:“在这些动物中,哪些是需要冬眠的?哪些是不需要冬眠的?”接下来,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基于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宣布正确的答案,并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习性的纪录片,向幼儿科普动物的过冬方式。

总之,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为了让幼儿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又要凸显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把控科学探究活动的节奏,引领幼儿经历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炳文.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J].当代家庭教育,2022,(6):74-76.

[2]郭秀芬.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策略 [J].中小学电教,2022,(12):57-59.

[3]黄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J].幼儿100(教师版),2022,(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