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项目化教学,让劳动教育更高效

作者: 许悦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增强儿童的劳动意识,提升儿童的劳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应主动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增强儿童的参与感,让儿童科学地使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劳动教育更精彩。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劳动教育 素质教育

综观当前的劳动教育能够发现,大多数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即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示范,再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如同“观众”,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劳动活动丧失兴趣。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与探索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教师应当重视项目化教学的价值,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相应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一、基于多元视角,巧妙设计项目

(一)挖掘重点,精准设计项目

从当前的劳动教育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教师设计的学习项目流于形式,使得项目化教学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设计的学习项目与内容之间缺乏相关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项目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为了让学生基于对项目的分析,掌握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意识。对此,教师在进行学习项目的设计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聚焦劳动教育的重难点,精准设计项目,使学生真正通过项目化学习,将劳动知识铭记于心。

例如,在“各种各样的职业”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职业种类,知道自己父母的职业,认识各种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职业是什么吗?”从而激活学生的思考。随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警察、消防员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猜猜他们是做什么的?你们都在哪里见过他们呢?”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描述有关警察、消防员的工作内容。紧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并谈一谈自己长大后想要做什么职业”的学习项目,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对各种职业的认识。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项目前,要先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再进行学习项目的精准设计。这样能大大提高项目化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二)连接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项目任务

在过去的劳动教育中,许多教师直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学习项目,而忽视了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以至于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后,依旧难以养成劳动的自觉意识,忽视自身所承担的劳动责任。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育中处处都是生活的影子,生活中也处处是教育的元素。对此,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生活化的项目任务,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在“立体贺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生日歌》,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是什么歌曲呢?在父母或同学过生日时,你们会送些什么礼物呢?”的问题,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教师进行互动。在学生指出会送小礼品、贺卡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贺卡图片,并为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可以使用贺卡来表达问候和祝福。紧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立体贺卡,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逐步发现立体贺卡与普通贺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带有生活色彩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假如你的好朋友马上就要过生日了,制作一个立体贺卡送给他,表达自己的祝福吧!”由此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准备材料、工具,完成立体贺卡的制作。具有生活气息的项目化学习任务更“接地气”,能拉近学生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距离,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彰显儿童本位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如同花木一般,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当教师为学生组织完全一致的劳动活动时,往往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劳动教育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为学生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劳动活动,进一步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系鞋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图片展示鞋带松了的画面,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图片上发生了什么?鞋带松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会系鞋带吗?”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系鞋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系鞋带的基本步骤。在学生掌握了穿鞋带、打蝴蝶结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多种多样的系鞋带方法,并为学生布置项目化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系鞋带方式进行实践。”教师基于劳动内容为学生呈现可选择的劳动项目,能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尽情享受劳动的过程,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优化项目细节,助推项目落地

(一)把握学生学情,科学分组

“多元智能”理论是现阶段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撑性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受到成长环境、学习背景的影响,学生会向着不同的方向成长,有些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有效开发,而有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在劳动教育中,不同学生完成劳动项目的进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化教学活动的价值,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劳动的过程,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采取科学的原则,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劳动活动,真正推动劳动项目的落地。

例如,在“风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儿歌《大风车》,请学生拍手跟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转动的风车呢?”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积极地描述生活中见过的风车。伴随学生的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风车,并设计“风车由哪些部件组成”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尝试,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分好组后,教师再布置“拆解、观察风车,并完成风车的制作”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风车的拆解、观察与制作。

(二)细化流程,有序落实

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相比,项目化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性、逻辑性。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流程,学生便如同无头苍蝇一般横冲直撞,以至于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阻碍了项目化学习的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劳动项目丧失兴趣,降低参与劳动的欲望。对此,在劳动教育中设计了学习项目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罗列完成项目任务的步骤,以及劳动过程中人员的具体安排等,以便为后续项目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发豆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由豆芽制作的菜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吃过这道菜吗?你们知道菜名吗?它们是用什么食材制作的呢?有什么特点?”通过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们自己发过豆芽吗?”设计“发豆芽”的项目化学习,并为学生提出“在小组内探讨项目实施的具体流程以及人员的安排”的要求,请学生进行流程的设计。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分享,如有的学生说:“我们组先对发豆芽需要用到的工具进行收集、辨认,再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为其安排适宜的小项目,如有的组员负责选豆子、泡豆子;有的组员负责铺纱布、放绿豆;还有的组员负责后续的浇水环节等。”这种细化的流程,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劳动中绽放自身的光彩,从而不断提升劳动能力。

三、彰显教师价值,加速项目落地

(一)主动介入,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辅助者、引导者,教师的参与能够让学生的体验感更强。但是,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很多教师在设计项目化教学活动后,自己便充当“甩手掌柜”,不管学生探究项目的过程。显然,这样的想法低估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价值。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职业素养,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抽丝剥茧,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动参与、积极介入,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参与劳动项目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吉祥结挂饰”时,在为学生布置了“自主进行吉祥结结构的观察,并完成吉祥结的编织”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后,笔者请学生自主进行制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紧皱眉头,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对此,笔者便主动地走上前,询问学生做到哪一步,并为学生进行示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便学生顺利解决难题,提高编织吉祥结的效率。教师的积极参与能让学生的劳动体验更深入,在学生参与劳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推动劳动项目的落地。

(二)科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评价是劳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高品质的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特点在于会产生直观的项目成果,这一成果便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了基础。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化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给予学生专业的点评,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改进,逐步提升劳动能力,树立劳动自信。

例如,在“福字台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福字台历,引导学生了解福字台历的意义,随后,与学生一起探究福字台历的组成结构,并为学生设计“为爷爷奶奶制作一个福字台历吧!”的学习项目,请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可以搭建“展我风采”的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一谈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之后,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学生制作的台历进行点评,并为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项目化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在新形势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应当寻找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落脚点,积极结合劳动教育内容,优化项目的设计,并做好细节的优化,以便学生掌握劳动技巧,提高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咏梅.班级视域下小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学,2023,(6):80-82.

[2]张立秋,吕树君.构建“四个三”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J].辽宁教育,2023,(2):72-74.

[3]李军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23-25,65.(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