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原色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作者: 陈燕华

摘   要:原色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为幼儿搭建自由、健康的发展平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厘清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程序、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原色课程,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原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原色课程 开发路径

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热衷于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而幼儿园往往为了迎合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片面、单一,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原色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教育理念,它注重幼儿的本真特点,致力于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幼儿园“原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幼儿的快乐发展提供条件,为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填充亮丽的底色。

一、厘清课程目标,确立“原色课程”方向

在开发“原色课程”时,教师要“深潜”幼儿群体中,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成长需求为基础,确立“原色课程”的方向与目标。

(一)以游戏为主导

幼儿阶段的课程内容以游戏为主,在设计“原色课程”时,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改变以传授幼儿文化知识为教学目标的现状,将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增强课程游戏化的实效性;要结合幼儿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设计具体的课程方案,宏观把握游戏化课程的结构;要推进游戏化课程的进度,为幼儿打造充分自由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为提升幼儿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很多幼儿对沙子有独特的兴趣,基于此,笔者结合幼儿的这一兴趣爱好,事先准备好一些铲子、小桶、模具等道具,组织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沙池中,为幼儿提供自主游戏、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条件。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只做适当引导,并不过多干预。比如,看到幼儿尝试用沙子堆堡垒,笔者给出一些建议:“一个人堆堡垒可能会分身乏术,为何不找小伙伴帮忙呢?”幼儿接纳笔者的建议,寻找相熟的伙伴一起游戏,给自主游戏增添了分享、合作、交流的属性。在幼儿完成游戏后,笔者还对作品进行拍照,将照片放在教室展示栏进行展示,提升幼儿创作的成就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原色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幼儿的主体参与,在开发“原色课程”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原色课程”。在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时,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为标准,筛选幼儿能理解的活动,既能提升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幼儿产生畏难心理,让幼儿遵循本心,发展幼儿的心灵原色。

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游戏,与幼儿生活认知高度匹配的游戏活动设计,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丰富游戏课程内容,利用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构建“原色课程”时,教师可以导入幼儿爱玩的“过家家”游戏,要求幼儿自行创编角色扮演游戏。比如,有的幼儿展现的是警察抓小偷的场景;有的幼儿展现的是交警指挥交通的场景;有的幼儿展现的是医生为病人看病的场景;有的幼儿展现的是厨师炒菜的场景等。幼儿对角色扮演游戏比较熟悉,能够主动参与,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具体的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幼儿技术指导,帮助幼儿进行角色分配,引导幼儿在人物的动作、表情、台词等方面进行打磨。当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扮演状态,教师适时参与其中,能够让表演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整合课程内容,做好细化分类

在开发“原色课程”时,教师要做好学情调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原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握具体的教学情况,做好细化分类,促使幼儿全方位发展。

(一)设计“合作”课程

“原色课程”设计在尊重幼儿本性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分享意识的培养。合作是幼儿活动的基础,培育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开发合作的“原色课程”,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到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设计户外游戏课程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从滑梯、秋千、攀岩、皮球等,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自由活动。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进程、操作的情况等,设计一些引导问题:“荡秋千有人推的话,是不是荡得更高?与其他小伙伴传递式踢球是不是省得来回跑?一个人单独玩滑梯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哪个更有意思?”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愿意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对小部分不愿意分享的幼儿,教师不做强求,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适时做出调度,组织愿意与他人共同玩耍的幼儿进行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互动性游戏,营造活跃的游戏氛围,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二)设计“探索”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与教育主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幼儿园的各类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发“原色课程”时,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结合各类课程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教学素材,选择适合幼儿个性的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各项技能,实现健康成长。

幼儿对自由度高的活动更感兴趣,对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兴致不高。为了激发幼儿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活动,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成长条平板,让幼儿利用这个平板接力运输乒乓球,在规定时间内运输乒乓球数量最多的一队获胜。移动中的平板并不利于圆形物体的固定,幼儿在运输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掉球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总结失败的经验,寻找成功的诀窍。这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还能让幼儿学会反思,吸取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从而建立竞争意识,形成体育精神。

三、探索课程程序,推出实践策略

幼儿正处于启蒙阶段,行为习惯还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设计“原色课程”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原色课程”程序,将课程内容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日常行为加以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思想品质。

(一)开发调研

教师在对“原色课程”进行开发调研时,应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性,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与空间,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创造。适宜的“原色课程”内容和科学的“原色课程”程序能够实现“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在各项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中掌握各项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防范细菌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细菌的危害的动画片,让幼儿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洗手,以及正确洗手的意义,从而为教授“七步洗手法”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七步洗手法”时,可以将七步洗手法中的“内、外、夹、弓、大、立、腕”单独拆分出来进行演示,方便幼儿记忆。最后,可以邀请幼儿上台进行演示,给正确洗手的幼儿发放小红花贴纸。幼儿对新颖的洗手法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练习,反复记忆,快速记住“七步洗手法”。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活技能训练,设置一系列的活动目标,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实践观察

在幼儿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对自己不理解的行为不能加以干预,而要充分放手,弱化对幼儿的指导,尽量配合幼儿的活动,让幼儿能够充分自由发挥,实现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为课程程序的开发提供更多素材。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时,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话题,询问幼儿对端午节的感知。其次,可以以动画片的形式,为幼儿展示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各种民间习俗,带领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认识端午节挂钟馗像、放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放风筝、吃五毒饼等多样化的习俗。最后,可以带领幼儿利用废旧纸箱制作“龙舟”,在“龙舟”上绘制不同的图案,并以两人一组手拿纸板做的桨进入“龙舟”,进行“赛龙舟”的比赛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能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

四、丰富课程资源,优化应用环境

在设计“原色课程”时,教师要结合自然、家庭等资源素材,丰富“原色课程”内容,打造“原色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幼儿开展自主实践,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合理分配幼儿园功能区

幼儿园的课程教学离不开自由活动,自由活动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幼儿园内设置了游戏区域,教师应对园内的软件、硬件设施进行合理分配,设置更多的活动功能区,让幼儿充分使用这些功能区。教师在对园内功能区进行分配时,要考虑各类课程的需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将课程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保障“原色课程”的高效开展。

由于幼儿园内的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将活动区域划分为艺术区、阅读区、科学区等不同类别的区域,让区域内的道具、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在开展绘画、剪纸、泥塑、手工制作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艺术区进行;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科学区开展小实验。教师还可以适当改造户外活动区域,增加园内的绿化面积,让幼儿在幼儿园内也能亲近大自然,学习植物、昆虫等生物知识。适当的区域改造、开发,能为“原色课程”的进行提供有利条件,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二)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延伸,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认同“原色课程”的价值,了解“原色课程”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家庭教育中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原色教育”,充分发挥“原色教育”的实际价值。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能让家园之间实现有效合作,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都能获得有效发展。

例如,在沟通环节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因工作原因,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别的都不重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开放日、开展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内一天做了什么,明白“原色课程”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还利用QQ群、微信群等,以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向家长传递幼儿的作品、成长记录等信息,让家长能够第一时间见证幼儿的进步。这种有效的沟通、交流,能让教师与家长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原色课程”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总之,幼儿园的“原色课程”建设、探索、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长期的磨合和积累过程。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了解幼儿的实际学情,关注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原色课程”体系,让幼儿在学习、游戏、实践中内化知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幼儿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人利.幼儿园原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Z1):74-76.

[2]余颖.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变与不变:以“童心母爱原色课程”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8):28-32.(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