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为幼儿成长“赋能”

作者: 王迎

摘   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震撼人心的传统文化,对培育儿童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当主动做好活动设计、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等工作,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感知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立德树人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许多教师都将“智育”放在关键位置,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期望幼儿能够获得智力的发育,从而在社会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枯燥乏味的,幼儿难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幼儿阶段开展德育,对儿童的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引领幼儿感知传统文化,能有效强化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让德育落到实处。

一、巧妙设计活动,感知传统文化

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经之路,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要立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巧妙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幼儿通过活动,强化文化体验,领略文化魅力。

(一)立足区域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区域活动是幼儿集体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儿童的特定素养,助推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地。比如,美工区域活动是典型的区域活动,能彰显幼儿的本位,促使幼儿在欣赏与实践中逐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对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工区域活动,从而增强幼儿的文化体验感,使幼儿在艺术欣赏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在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底蕴。

再如,剪纸艺术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准备一些剪纸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欣赏。这种欣赏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还能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站在相对科学、专业的角度对剪纸作品进行欣赏,发现图案传达的寓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剪纸所需的材料,带领幼儿学习剪纸的基本步骤,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剪纸艺术的认识,让幼儿在自主进行图案设计与裁剪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剪纸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从而强化幼儿的文化体验,培育幼儿的文化自信。

教师将剪纸艺术与美工区域活动进行整合,能有效解放幼儿的双手,深化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设计游戏活动,品味传统文化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误解,认为游戏活动只能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无益于儿童的成长,甚至会消耗儿童的时间、精力,阻碍儿童的发展。显然,这样的想法低估了游戏活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向价值。对幼儿来说,游戏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他们愿意在游戏中耗费自身的精力,以便透过玩乐的方式获得愉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

例如,“猜灯谜”这一游戏活动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引入“猜灯谜”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活动开始时,可以先对幼儿进行引导:“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卧虎藏龙,今天老师想要为小朋友们提出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进行抢答。”可以提出“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语,鼓励幼儿开动自己的脑筋,与同伴交流,猜出谜底。在幼儿猜谜语的基础上,可以给幼儿讲述元宵节的相关习俗,让幼儿了解“猜灯谜”这一游戏活动的文化渊源,并与幼儿一起进行灯谜的制作,为后续游戏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作好带有谜语的彩灯后,教师还可以按照规则,组织幼儿参与游戏,让幼儿深入体验民间传统游戏。

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活动,为幼儿集体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不仅能助推民间文化与集体活动的相互交融,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文化养分,还能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提高幼儿的文化品位。

二、彰显儿童本位,助推文化融合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教师应当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动解放幼儿的双手,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自觉步入传统文化的世界。

(一)学习经典故事,细细品味文化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曾提出“小先生制”的教育模式,肯定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担任“小老师”的本领,能够为他人讲授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许多传统美德、人生哲理都隐藏在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美好品德。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国学经典故事,并担任“小老师”,与他人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促使幼儿从故事中汲取精神食粮,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我是故事分享家”的活动,请幼儿担任“小老师”,进行故事的分享。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在家长的辅助下诵读经典故事,提取故事中的传统美德”的任务,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经典故事,并对故事中的内涵进行解读。其次,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引导:“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传统美德都隐含在经典故事之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能够将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故事中挖掘出来,对不对呀?今天就请小朋友们扮演‘小老师’,为大家分享你收集的故事,并讲讲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吧!”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化身“小老师”,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并指出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鼓励幼儿进行经典故事的收集与分享,并引导幼儿解读隐含在文字之下的传统美德,能促使幼儿自主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受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会直接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幼儿渗透传统文化,期望幼儿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魅力。然而,最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究其根本原因是这样的活动形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始终游离在活动之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应重视儿童的本位性,让儿童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感知,自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师应当主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促使幼儿通过自主实践感知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彩与底蕴。

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将粽子这种端午节的美食带入课堂,让幼儿在动手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首先,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粽子呈现给幼儿,并播放歌曲《五月五赛龙会》,进一步渲染节日氛围。其次,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认识老师手中的食物吗?我们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吃这种食物呢?”引导幼儿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幼儿纷纷指出“这是粽子,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后,可以请幼儿观察粽子,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并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包粽子的活动。在幼儿探索包粽子的方法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幼儿的探索过程,对幼儿进行指导,以便幼儿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包粽子的方法。最后,可以组织幼儿展示自己包好的粽子,并顺势为幼儿介绍有关端午节的民俗习惯,让传统节日文化浸润幼儿心底。

教师模糊“教”与“学”之间的界限,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

三、注重资源开发,促进文化渗透

教育资源是开展集体活动的重要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教师在引导幼儿参与学习活动时,应当主动开发现代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借现代科技,直面文化精彩

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抽象色彩,而幼儿对形象、直观的内容较为敏感,也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取口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导致幼儿难以捕捉传统文化独特的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带来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能有效改变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让幼儿直面传统文化。因此,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主动利用现代科技,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唤醒幼儿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体验,深化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戏曲艺术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京剧、昆曲等我国传统戏曲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为后续创设现代化的活动情境打下基础。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为幼儿播放一段极具代表性的京剧选段,在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的同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主动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活动中,并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对京剧进行欣赏,品味京剧的独特韵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幼儿自主欣赏昆曲,使幼儿进一步感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多姿多彩。最后,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小朋友们对我国的戏曲文化有哪些认识呢?”引领幼儿进行自主讨论,并描述自己对我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在幼儿进行简单的介绍与分享后,教师可以播放京剧、昆曲等经典片段,开阔幼儿的视野。

现代教育资源能弱化传统文化的抽象色彩,为幼儿打造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戏曲艺术,能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幼儿全方位感知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意识。

(二)拓展活动空间,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幼儿集体活动中,教师总是将活动的场所局限在室内,切断了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幼儿难以在生活中发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指出,教师要聚焦社会、家长等资源,有意识地打造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真正助力幼儿的成长。对此,教师可以释放家庭、社会的教育价值,主动请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富含民族气息与文化色彩的建筑,学习传统戏曲艺术,让幼儿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真正爱上传统文化。

例如,每个地方的传统建筑都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教师可以为家长提出“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古建筑”的任务,请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古建筑,促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与幼儿一起参观后,家长也要将幼儿的见闻、感受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把握幼儿的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引入传统文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当主动开发教育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做好一日活动的优化设计,引领幼儿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殷玲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幼儿德育的路径研究[J].华夏教师,2023,(29):21-23.(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