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育人,构筑文学“增能”平台
作者: 徐乐加摘 要:语文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范畴,还是“双减”政策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文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着重点,兼顾“内”“外”两个方面,探索在学校管理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语文素养 “双减” 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写作、交流、学习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虽以语文学科为名,却是反映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又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植入语文素养的“根”,可以让学生将语文素养内化为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文可化人”,突出语文素养的引领地位
第一,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从《唐诗三百首》中领略古诗的优美韵律;从《安徒生童话》中感悟真善美的童话世界;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探索未知的知识海洋……品析文学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与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感悟和表达。语文素养的提升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又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学习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主动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提升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教育的重点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包括锻造思维模式、提高人文素养以及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提出“文所以载道也”,文学作品能给人以启迪,对人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五位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悯农》描述了农民耕耘的艰辛,能让学生知道食物来之不易……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又能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并将所学到的良好品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提升语文素养可以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我国历经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救亡图存的红色文化振奋人心,文化经过历史的打磨闪闪发光、历久弥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能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经典阅读中领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产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语文素养的锻炼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第四,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一国国民阅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该国科学技术普及程度的强弱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此阶段的重中之重。以语文素养充盈精神世界,能让学生抵御物质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和情绪失控,构筑不为外界所影响的价值理念,从而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融合多学科背景知识和理论成果,实现创新发展与进步。
二、“借文提质”,落实语文素养教育
第一,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双减”政策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双减”减去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机械无用的重复练习,增加的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又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长期的积淀中,学生的知识能得以丰富,视野不断开阔,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第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抓手。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学质量的根本提升是每个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学校应平衡学生个体成长和群体筛选的关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回归素质教育本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中,文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学校需要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投入专业设备、师资力量,开展特色活动,搭建培育学生语言素养的良好平台,以学校为先驱,带动家校联动的双重引擎,共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这既是“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第三,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参考。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辅相成,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设置合理的目标,比如,在课堂准备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阅读,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课堂效率;在课后的巩固阶段,巧妙进行作业设计,发掘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塑人以文”,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是用以证明和区别品质的概念,如今多用于管理思维层面。在基础教育阶段打造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品牌,是指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双减”政策,兼具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语文素养培养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语文素养培育“品牌”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学校语文素养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内塑其心,让文学“活”起来
第一,品味传统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底蕴,是我国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讲道德、讲仁爱、讲诚信、讲担当,重敬业乐群、重人生理想、重社会和谐、重爱国情怀渗透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良性指引。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要从源头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优秀文学作品融入学生成长初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伴随着学习而不断生根发芽。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功利性,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主动将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融入自身价值观,指引未来的前进方向。
第二,品悟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凝聚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价值,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朱德的扁担》到《开国大典》,一批批革命先辈带着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怀揣着革命热情和斗争理想,投入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之中。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的特有标识,它兼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阅读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激流动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党的光辉历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心、动情,感悟其中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品鉴当代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不断交融,文化发展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在这个背景下,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对各类文化产生理性认知,才能正确对待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以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我国当代文化生命体是有机统一的,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其语文素养的培育必须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征程和互联网“爆炸”式传输沟通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树立文化自信。
(二)外化其形,让师生“动”起来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要强化语文素养培育层面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语文素养教育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文学环境。首先,从文学育人的教育理念着手,将语文素养作为思想建设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秉持“以学校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互动交流、现场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励教师撰写符合当代学生接受程度的教案,将语文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第二,充实家校共建。阅读在学生的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学校可以通过“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加强对图书室、图书角的建设,满足学生多样的阅读需求,让学生增加文学知识的积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同时,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源,在学生的人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需要注重对家长的引导,通过线上或线下平台,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升家长对孩子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让家长陪伴孩子阅读,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以达到家校共育的目标。
第三,丰富课外活动。学校要以文学为主题,建设校园文化,比如,可以在校报与校园广播设置专栏,分享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分享喜爱的作家与文学作品,锻炼学生的思考、感悟与表达能力;可以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面向师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活动,如经典诵读打卡、校园诗词大会、配音比赛、征文比赛等,寓教于乐,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还可以组建兴趣社团作为课堂活动的补充,如话剧、舞蹈、声乐等,让学生将文学作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化入手,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建立文化意识,形成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69-78.
[2]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4.
[3]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79-90.
[4]朱益明.“双减”:认知更新、制度创新与改革行动[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141-148.
[5]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金山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