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朱媚摘 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笔者发现,采用自主学习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自主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
当前,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态度各不相同,这种状态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限制,他们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还比较有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教师、机械学习等问题。其次,一些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调整能力,容易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最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从而阻碍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制定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科学地制定具有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要。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实用性,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数学的奥秘。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实时跟进学习情况
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监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快速掌握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交流,不断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利用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带着学生一起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分类、面积、周长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适当组织趣味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组织趣味比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比赛形式,如问题抢答、小组PK、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教师可以营造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有机会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此外,在趣味比赛中,教师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如网络课堂、线上平台等,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乘法接力赛”,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排成一列。比赛开始后,小组内的第一个学生根据乘法口诀,算出答案,再由下一个学生接着算下一道题,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完成最后一道题目,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在比赛最后,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指导学生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在“乘法接力赛”中,如果有学生在计算时出错,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原理,从而纠正他们的错误。
(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本课的要点,把握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预习任务,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材和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尽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科学安排课后作业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科学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思考和探索。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课后作业。作业应当既有基础练习题,又有分阶段的拓展练习题。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去独立思考、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一些具有交互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地提供作业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他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总之,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探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探究知识,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特良.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4):141-143.
[2]何雪文.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1,(9):78-80.
[3]汪桂英.小学数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说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24):129-130.(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凤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