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事类小古文教学

作者: 盛玉妹

摘   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类小古文,这些小古文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故事类小古文教学,教师应从文本特点出发,采取“以读为本”“以补促读”“以演代讲”等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让学生亲近小古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部编教材 小古文 故事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总共编排了15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的小古文。这些小古文选文丰富,涵盖了寓言、神话故事等多种文体,以叙事性文本居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要摒弃让学生机械翻译、被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方式,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阅读、补充、表演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小古文。

一、“以读为本”,夯实基础

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线,对小古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读准、读懂、读熟三个方面设计训练目标,使学生真正把课文读熟读透,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

(一)读准

小古文语言凝练,在读准字音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拼音来解决。那么,如何读好每句话的停顿呢?教师可以出示停顿符号让学生读准停顿,让学生借助停顿符号朗读,要求学生不用停顿符号也能把课文的节奏读出来,逐步达到“声断气连”,读出小古文的韵味。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需要学生读准的字音有“瓮、跌、皆、弃、持、迸”这几个字,笔者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注意对学生读音的指正。由于这是学生初学的第一篇小古文,学生很难把握句子的停顿,于是向学生呈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等句子的停顿节奏,给学生示范阅读,让学生跟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再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针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流水”等句子,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停顿节奏的方法,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真正读好句子中的每个字与每个词。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好停顿不是说在这个地方停下,而是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读出小古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之感。读准是对学生学习小古文最基本的要求,当学生有了朗读的基础,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显得很轻松。

(二)读懂

读懂小古文既是学生打开中国古典文化宝库的关键,也是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取逐句翻译的形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易错点或者困难处进行点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注释与插图)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阶段,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这个句子的意思,于是着重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进行解读。再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在读完课文后,许多学生对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觉得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基于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笔者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进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在小古文教学中,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少讲或者不讲,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点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读熟

部编版教材的小古文课后练习题,提出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但不是让学生为了背诵而背诵。背诵课文应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当学生朗读的遍数多了,背诵才会显得更加轻松。根据小古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插图或者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背诵课文,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背诵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小古文的质量。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笔者把课文中的句子制作成漫画,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在学生找出对应句子之后,再去掉这些句子,借助漫画尝试背诵,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再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时,笔者采取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读熟课文。又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笔者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课文,这种学习形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小古文教学中,读熟课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故事类小古文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读熟课文,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生动形象的表演奠定基础。

二、“以补促读”,丰富认知

在部编版教材中,故事类小古文篇幅都不长,寥寥几句,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然而,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表现形式,也为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通过补白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解读。

(一)补充画面,丰富人物形象

在部编版教材中,有些故事类小古文读起来极具画面感,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并把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写下来,进行分享交流,强化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教学《精卫填海》一文为例,文中对精卫填海这部分内容写得比较简略。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想象一下:精卫在春夏秋冬是怎样填海的?在填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想象、补白,学生感受到了精卫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再以教学《囊萤夜读》一文为例,课文将车胤囊萤夜读的事情一句话带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车胤是如何借着萤火虫的光读书的,可以把车胤的学习经历与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如有的学生说,车胤每天读书读到很晚,母亲三番五次催促他还是不去睡觉。有的学生说,车胤读书读得废寝忘食,夜已深,他还在读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在学生的补白中,车胤刻苦好学的精神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补充言外之意,促进深度理解

小古文中的妙趣常常隐藏在那些言外之意的地方,因此,教师应关注这些言外之意的地方,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教学《杨氏之子》一文为例,针对文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看似戛然而止,实则暗含机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其次,让学生说一说杨氏之子为什么没有反驳孔君平的话,而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句话中隐含着怎样的深意。只有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隐含的智慧。再以教学《自相矛盾》一文为例,当卖矛与盾的人被问“其人弗能应也”时,笔者引导学生说出楚人沦落至此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及时引领学生进行补白训练,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真正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课文的言外之意,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让故事内容更加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三)补充同类文章,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还要关注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要为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进而提升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勤奋学习的必要性,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再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时,笔者补充《书黄筌画雀》,使学生明白进行艺术创作,要认真观察生活,勤学好问,主动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不能想当然做事等。同类文章的补充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以演代讲”,增趣提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类文本,为学生的课堂表演提供了条件。作为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课堂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一)演好故事中的细节

在部编版教材选编的故事类文本中,细节描写不多,这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以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为例,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是指杜处士的“笑”和牧童的“笑”。在学生进行表演前,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牧童的“笑”和杜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处士笑而然之”这句话表现了杜处士怎样的表情与动作?那么,如何演好牧童这个角色呢?笔者抓住“拊掌大笑”一词,让学生一边做出拊掌的动作,一边放声大笑,并想象此时牧童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牧童开怀、爽朗、纯真、直率的表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只有让学生把细节演活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特点,让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二)演好故事中的情节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演好细节,还要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学生演好故事情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以教学《自相矛盾》一文为例,文中“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卖矛与盾的人说的,也是事情的起因。在学生进行表演时,笔者引导学生把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物品的自豪感表演出来。卖矛与盾的人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会不会买他的矛或盾呢?路人都说了什么话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路人的问话,也是事情的经过。笔者让学生把“路人”问话的语气表演出来,并让学生想象卖矛与盾的人恨不得偷偷溜走的神态,再演一演。再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创设教学情境,扮演“孔子”,让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对故事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辩斗”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两小儿追求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教学故事类小古文时,教师要从小古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从阅读、补充、表演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学习小古文,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让小古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赵怀君.小古文教学的三个“切入口”: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学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3,(3):22-23.

[2]刘燕.以“小古文”为抓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小古文特色课程实践故事[J].汉字文化,2020,(8):125-126.

[3]周婷.古文现教,用“故事”学故事:结合课例浅谈叙事类小古文教学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11):15-16.

[4]任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创新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61-63.

[5]张亦弛.读小古文 学大智慧:探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142-144.(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