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整合策略探析

作者: 吴瑞虎

摘   要:单元作业整合是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策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复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教学流程、渗透数学思想、传授学习方法、优化课堂训练,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单元作业任务,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作业 整合策略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研究教学内容与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引入大单元教学机制,进行单元作业整合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科学的目标设计,为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认知;应努力提升作业设计的适应性,突出作业训练的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精选教学流程,引入单元作业整合机制

(一)提炼作业设计内容

在教学中,针对单元作业任务设计,教师要贴近学科教学内容,具备整合、优化意识,对作业内容进行反复筛选,对作业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单元作业品质和作业训练价值;要体现其覆盖性、启迪性、系统性;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生的学情展开相应的设计,提高作业的适配性,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即“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计算括号内的”。其次,可以适当布置单元作业任务,包括计算题、应用题、分析题、讨论题等。在具体运算操作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引入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并注意积累这些方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出发进行知识梳理,归结出一些计算方法,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二)吸纳多元化的作业素材

单元作业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要吸纳教辅材料、校本课程、网络信息等,以提升作业训练的价值。同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整体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处理,筛选适合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作业任务,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四则运算”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还要求学生关注对算法的灵活应用。基于此,在单元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四则运算”的具体顺序与规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再从乙城开往丙城,其中从甲城到乙城的距离为810千米,从乙城到丙城的距离为1015千米,火车前段时速为180千米,后段时速为203千米,问火车从甲城到丙城需要用时多少?这道应用题源于教辅材料,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借助教材之外的内容设计单元作业任务,不仅能起到更多“补偿”作用,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并且,学生也能有意识地关注教材之外的内容,借助作业展开拓展学习,探索数学原理。

二、渗透数学思想,优化单元作业整合教程

(一)融入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将数学思想与方法融入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数形结合、转化思想、归化思想、模块构建、函数方程、极限思想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单元作业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例如,“运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运算、乘法运算定律,以及连减、连除性质等内容。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任务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利用代数式的形式,将各种运算定律进行集中梳理,并解读这些字母表达式的内涵,然后设计具体的运算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运算规律。当学生进入单元作业研习阶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律的呈现形式和内涵,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应用,让学生逐渐建立学科认知,实现学科能力的成长。

(二)整理作业操作程序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方法,让学生在作业操作中建立学法意识。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教师可以从作业的特点入手,对作业任务进行深度研究,渗透学习方法,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典型作业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细致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启示,主动归纳并总结学习方法,厘清作业操作程序。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可以设计思考问题:“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运用运算律?”数学运算需要简便方法的支持,运算律的运用无疑是最佳选择。比如,在计算“165+93+35=?”这道题时,如果按照常规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并没有什么难度,但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其计算则显得更为简单:165+93+35=93+(165+35)=93+200=293。运算律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解题的简便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与准确率,还能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三、传授学习方法,提升单元作业整合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作业布置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整合意识,推出更多适合学生的作业任务,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核心,提高学习效率。

(一)整合学习方法

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没有本质区别,但操作要求、呈现形式有一些不同之处。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积累情况,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法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大多数小学生没有主动研究学习方法的意识,教师要在单元作业中提出相关要求,让学生进入学法探索环节,感知和内化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意义、性质、读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单元作业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创意思考。为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引入名数改写口诀:“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当学生掌握了操作口诀后,就能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厘清数学概念内涵,还要给学生提供运算口诀,让学生有明确的操作方向。而学生接受数学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认知内化,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设计自主探究任务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合适的学法,还要设定具体的探究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拓展性,因此,教师要对作业内容做延伸设计,对作业操作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操作、验证、调查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延伸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笔者设计的单元作业是“比较小数大小”,要求学生自主成立研学团队,围绕小数移动规律、比较方法、比较程序、比较判断等内容展开讨论,列举一些小数,在实际比较中归纳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展开互动交流活动、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达成学习共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四、优化延伸训练,提高单元作业整合价值

作业属于训练范畴,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任务时,要具有创新意识,对作业呈现形式进行创意设计,引导学生连接生活和已有认知,展开学习实践,从而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学科关键能力。

(一)创新作业呈现形式

单元作业呈现的方式众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启迪。其次,单元作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对作业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作业操作环节,推出一些灵活的作业活动任务。最后,多样化的作业呈现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意识地创新作业形式,为学生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单元作业:(1)观看动画,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边角关系,给三角形做分类。(2)根据具体要求画出三角形,并参与集体展示活动。(3)辨析题: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运用三角形的案例?列出具体案例,分析其稳定性原理,形成学习反思。(4)结合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场景,想一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这四个单元作业任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三个完成。这种作业任务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引领学生的学习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延伸作业设计维度

单元作业的内容包括单元知识梳理、数学概念解读、数学知识应用、课内课外融合等,这些环节都是创造作业延伸设计的机会。因此,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研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延伸作业设计维度,提升学生的训练成效。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便进行相应的指导,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笔者设计的单元作业包括选择题、操作题、实验题、生活案例题、研学题等。比如,实验题:找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研究其中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有讲解,学生看过教材之后,都能够顺利进入到训练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认知。再如,生活案例题:生活中有不少运用三角形的案例,深入生活,展开观察行动,找出具体的案例。这种实践性的作业任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单元作业,优化作业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晓呢.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优化: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华夏教师,2023,(8):52-54.

[2]吴佳洪.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亚太教育,2023,(11):162-164.

[3]徐芯.“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实践:以“运算律”单元作业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13):88-90.

[4]裘迪波,裘一能.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整合性设计:以“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时作业为例[J].江西教育,2022,(23):40-43.(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