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量感培养策略
作者: 李翠萍摘 要:“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量感 可测量属性 直观感知 度量单位 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入了“量感”这一核心概念,量感作为一项重要素养,已经成为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基本能力,在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量感培养的思考。
一、量感的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应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能够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二、缺乏量感的表现
首先,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实际运用中选择错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得出度量结果。其次,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于十进制计量单位的换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对于非十进制的计量单位的换算,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最后,学生对度量结果的估计偏差较大。缺乏量感,会导致学生在估计度量结果时出现较大的偏差。笔者发现,估测较大或较长的物体时,缺乏量感的学生难以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显得比较迷茫。
三、量感的培养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量的知识讲解和实践,对“量感”的引导和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测量类的知识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且在教学时更多地重视知识性内容的介绍。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寻找数学知识与量感培养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引导学生感知量感、内化量感、积淀量感。
(一)激活量感经验,感知可测量属性
感知事物的可测量属性,是培养量感的先决条件。“量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简单比较事物的大小、轻重、长短等属性,这些已有的量感经验是培养学生量感的经验储备。教师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要激活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并引导学生将这些量感经验加以重组、迁移、融合,促使学生主动构建量感知识,直观感知事物的可测量属性。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物体的面,笔者先让学生比较数学书封面和语文书封面的大小。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用重叠的方法证实了两本书的封面大小相等。接着,笔者让学生比较大小接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用肉眼很难比较它们的大小,于是学生想到了重合剪拼的方法。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归纳面积的概念,学生在观察中有效迁移了已有的量感经验和学习经验,主动建构出有关物体面积的理性认知。
(二)引发矛盾冲突,统一度量单位
度量单位可以确保度量表达的统一。只有度量单位一致,才有可能刻画出可测量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是量感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笔者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测量课桌长度的工具,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有课本、铅笔、尺子、文具盒……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后,笔者提问道:“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也就是用来测量的标准单位量不同,如果统一度量单位,就能准确感知事物的大小关系。
(三)注重操作体验,建立量感表象
建立量感表象,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推理思维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实践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多维度、深层次的操作体验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经历量的形成过程。
首先,要重视单位量的感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单位量的感知,借助体感建立基本单位量的表象,形成量的感性认识和直觉感知。例如,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所表示的质量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在操作体验中感受了1千克和1克的物体质量,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单位质量的表象。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约重1千克和1克的物体,强化学生对单位质量的感知,内化单位质量的表象。
其次,要建立叠加量的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基础单位量为标准,通过操作活动建立叠加量的表象。例如,在学生感知单位质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熟悉的鸡蛋、苹果、西瓜、橡皮等物体的质量,从而形成体感,建立多个单位质量叠加的量的直观表象。
最后,形成超大量的表象。对于用吨、千米、公顷等计量单位表示的超大量,学生接触、使用的经验很少,更无法用体感来表达。计算推理和实践体验,是帮助学生形成超大量表象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算,用多个基本量描述超大量,并借助想象形成超大量的表象。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40名小学生约重1吨,学校操场面积约1公顷,2000步约长1千米。教师也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超大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校出发走2000步,让学生感受约1千米的长度。
(四)选择合适参照,估计度量结果
促使学生学会量的估计,是“量感”培养的目标之一。量感主要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度量结果有比较准确的感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测标准和估测策略,估计现实情境中的量,能不断提高学生估测的准确度,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感具有直观形象性、经验过程性、渐进发展性等特点。估计的度量结果有误差,而测量能得到准确的度量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估测与测量相结合,将估测的结果与实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估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调整估测结果,减少估测误差,让学生在“估测—实测—估测”的过程中完善量的理性认知,提高量的估计能力。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体验的、逐步修正的过程。量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教师需要充分了解量感的内涵,并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体验、反思、内化中完善和发展量感,从而以量的视角探索现实世界,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蕾.新课标视域下学生长度量感的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2023,(17):51-53.
[2]陶花.探寻学生“量感”发展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7):62-63.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在图形与几何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3JYB1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鹤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