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作者: 秦轶男

摘   要: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点传递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传统以分科为基础的课程讲解正朝着主题教育活动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地域资源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活动内容,还赋予了活动更加生动、有趣的内涵。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如何将地域资源、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关键词:地域资源 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受年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幼儿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价值观、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的扭曲。教师要想将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营造自由、宽松、舒适的活动氛围,结合丰富的地域资源与传统文化,让幼儿一边感受文化的魅力,一边积累生活经验,进而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

一、引入地域资源,感受文化魅力

(一)挖掘人文资源,感受历史底蕴

一般来说,幼儿缺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讲述“爱国”“历史”“地域文化”等抽象的词汇,幼儿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致力于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象的场景。比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不仅分布着狼山、开沙岛、长青沙、海永-启隆生态湿地等一批生态自然景观,还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文化”。南通市作为江淮文化、吴越文化的集合地,拥有蓝印花布、沈绣、梅庵琴派等一系列的地域文化。针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一边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一边提炼本地的人文资源,借助多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江海文化”,感受南通市的历史底蕴。

“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陆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这首儿歌的每一行都是或者曾经是南通市的地名。在教学中,笔者对幼儿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点都在哪儿吗?”结合提问,幼儿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幼儿说,我知道十里坊,这里曾经是一个集镇,古时候也是一个通邮驿站。有的幼儿说,我知道三里墩,它曾经是一个抗倭烽火墩。结合形形色色的答案,笔者一边肯定幼儿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一边将幼儿的观点结合起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时期的南通市地图。在此过程中,幼儿既能将抽象化的地点与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又能对南通市形成立体化的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对此,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实际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通过童谣等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城市的理解,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

(二)借助美食文化,关注身边生活

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紧扣幼儿的实际情况,借助与幼儿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吸引幼儿的注意。一般来说,幼儿的年龄较小,容易被直观、生动、有趣的现象吸引。对此,教师可以将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融入活动设计,通过主题多样的美食节,让幼儿制作传统美食。

比如,为了让幼儿充分了解南通市的饮食文化,了解饮食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要素,笔者拟定了一个任务: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南通市的特色美食,并将其带至幼儿园。区别于以往的知识教授,笔者与幼儿共同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集市。在此过程中,各个美食小组展示自己带来的传统美食,介绍其背后的故事,分享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比如,有的小组带来了“西亭脆饼”(清朝政府商务大臣张謇每年回到西亭祭祖时都要品尝脆饼,并将脆饼赠送给华商、外商和达官贵人)。“现在的西亭脆饼和之前的会是一个味道吗?”幼儿通过互动,逐步了解南通市的各种传统美食,不仅加深了对美食文化的理解,还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引入民间艺术,提升审美情趣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历史悠久且覆盖面广的本地艺术。丰富的民间艺术,既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又能让幼儿加深对美的认知。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获取信息、知识、经验的渠道就是实践。借助丰富的民间艺术,幼儿可以一边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边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创新作品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加深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播放南通僮子戏《陈三郎上西天》,并提出问题:“这个剧目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幼儿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内容,尝试总结出《陈三郎上西天》的大致内容:“一个富家子弟因为游手好闲、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产。然后,在妻子、岳丈的规劝下,他痛改前非转做屠夫。通过多种努力,他终于创建了自己的家业。最后,他出家做了和尚。”其次,结合幼儿的分析,引入南通僮子戏。从戏剧的特点来看,虽然南通僮子戏存在糟粕,但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该剧目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紧扣南通僮子戏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讲解。借助丰富的地方戏剧,教师能提升幼儿的艺术感知力。

二、优化展示形式,策划多元活动

(一)设计幼儿一日生活,渗透地域文化

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应将地域文化与幼儿一日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家乡风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富物产等地域特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借助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构建活动情境,加深幼儿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比如,在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笔者围绕“时令蔬菜”拟定主题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在春天有哪些蔬菜是其他季节吃不到的?”通过引导,笔者列出菜头、荠菜等蔬菜。“这些蔬菜有哪些特点?”为了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笔者把幼儿划分为几个观察小组,根据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触摸、观察、闻味道等,明确时令蔬菜的特点。其次,借助观察日记,一边点评幼儿的观察成果,一边介绍时令蔬菜的吃法。由于大部分幼儿吃过春天的蔬菜,所以他们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经历。最后,让幼儿尝试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制作南通菜。为了防止家长包揽所有的步骤,笔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通过家长、教师、幼儿的努力,笔者既能深入挖掘乡土资源的内涵,又能将其融入日常的活动设计,进而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利用教室资源,营造文化氛围

由于幼儿的年龄尚小,外部环境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教室设计。比如,作为幼儿园教育重要载体的“主题墙饰”,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性情,还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对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主题墙饰”的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融入“主题墙饰”的设计之中。

比如,在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笔者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国主题展示墙”。考虑到设计的素材,在节假日期间,笔者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爱国人士的人生轨迹。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有的幼儿说,我了解了粟裕的生平。在设计阶段,首先,笔者将幼儿有序地划分为几个设计小组,鼓励他们在白纸上绘出本小组的设计稿。其次,让各个小组围绕文字、图片进行设计。在成果展示阶段,让每一个设计小组选出一名汇报者。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分享,让幼儿针对“最佳设计”进行评选,当选“最佳设计”的小组与笔者共同设计“主题墙饰”。

三、引入传统文化,强化活动主题

(一)引入区域文化,践行环保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如何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让幼儿主动保护环境,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加强活动设计的深度,同时让幼儿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将文化遗产、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将对区域文化的保护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

比如,南通木版年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江海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首先,笔者紧扣南通木版年画的特点与制作工艺,讲述其中隐藏的民风民俗。“民俗认为,年画是能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年画视为一种文创产品。”其次,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幼儿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尝试将自己代入文化宣传员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将环境保护与文创产品的设计结合起来。区别于以往的作品设计,笔者不干预幼儿的创作思路,而是将自己视为一个引导者。如一名幼儿想要设计一幅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作品,然而他并不知道海洋中可能出现哪些垃圾。对此,笔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展示海洋中出现的垃圾种类。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幼儿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幼儿环保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实际的活动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幼儿园更关注对幼儿的语言、艺术、健康与社会行为进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幼儿环保教育,将地域资源、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探索活动之中。

(二)引入传统文化,践行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大量的生活常识,还要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将区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活动设计,既可以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践行社会服务。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敬老爱老”的意识,笔者拟定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实践活动中,让幼儿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烦恼,鼓励幼儿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父母的另一面。其次,结合社区文化、传统文化,拟定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幼儿跟随社区工作者了解社区文化,了解社区中的老人,围坐在老人的身边,倾听老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感受时代的变迁。最后,当活动结束后,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主题活动,既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让幼儿在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碰撞中形成理性思考。

总之,地域资源包含自然与人文两个部分,对尚未形成认知体系的幼儿来说,生动、有趣的自然环境与真实、深刻的人文环境, 能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在设计日常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重构设计理念,依托幼儿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调动幼儿的感知能力。幼儿园教育阶段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时期,是开发幼儿大脑和启迪智慧的关键,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也逐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教师探索地方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能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保障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晶.将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到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究[J].天津教育,2023,(11):125-127.

[2]刘红岩.探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文化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4):25-27.

[3]何锐.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1,(Z4):92-94.

[4]王颖.合理利用地域资源  有效实施课程游戏[J].新智慧,2021,(25):47-48.

[5]金洁.地域资源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12):46-47.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