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绘本,让幼儿“畅享”精彩阅读
作者: 陆文静摘 要:近些年,儿童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愈发普及。绘本阅读是以画面阅读和文字阅读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也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观察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有益。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积极开拓绘本的应用方法,创新绘本阅读活动策略,能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助力幼儿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绘本 阅读活动
儿童绘本有着丰富的图画及少量文字,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正处于乐于读图、喜欢读图的年纪,教师合理应用儿童绘本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应用儿童绘本创设精彩的幼儿集体阅读活动,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促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刻地学习知识、认识世界。
一、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的主动性
(一)美化绘本阅读区域,让幼儿接受阅读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幼儿在成长阶段,其认知的发展是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达成的,因此,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务必要给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个人认知。另外,幼儿的行为多受个人主观意愿的驱使,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能够激发幼儿阅读的主动性,让幼儿更加愿意阅读,体现出绘本阅读活动的育人价值。
在美化绘本阅读区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明白幼儿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分析怎样的环境与氛围才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以此完成绘本阅读区的“新装修”。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与幼儿一起构思阅读区的美化方案,让幼儿参与到设计阅读区、图书角的过程中来。在设计图书角、阅读区,并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大家最近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呢?老师想要给大家购置一批新的绘本,小朋友们可以向老师许愿,说不定你想看的绘本就会被老师选中,出现在图书角呢!”这类语言引导,不仅能够调动幼儿参与阅读的欲望,还能够帮助教师从侧面了解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及阅读偏好。在进行阅读区的装饰时,教师要尽量以温馨舒适的风格为主,让幼儿有耐心、有兴趣在阅读区安安静静地阅读绘本。教师也可以在阅读区设计一个“我最爱的绘本墙”主题区域,将这一面墙留给幼儿,用来记录每一次绘本阅读活动结束后,幼儿在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感悟或想要表达的内容。
合适的阅读环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幼儿沉浸在阅读的状态中,提高幼儿的阅读效率,帮助幼儿慢慢接受阅读活动。
(二)优化家庭阅读环境,让幼儿习惯阅读
学前教育是为了助力幼儿之后的发展与成长,除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使用儿童绘本设计阅读类集体活动时,教师还应积极与幼儿家长取得联系,实现家园共育。打通与家长的沟通渠道,确保幼儿家长具备正确的育儿理念,能够辅助教师完成绘本阅读活动,构建“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全方位育人环境,引导家长创设优质的家庭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渐渐习惯阅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QQ、微信等线上社交平台,建立家长群,与家长取得联系,日常在家长群内推送与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相关的科普文章,让家长意识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在开展阶段性绘本主题阅读活动前,教师还可以将本次的绘本主题简要概括出来,发布在家长群内,告知家长近期要教育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春天来临之际,笔者开展了以“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绘本阅读活动,本次活动一共使用了三本绘本,分别为《回家》《同一个世界》和《垃圾分类我知道》。笔者将绘本主题及活动计划公布在家长群后,要求家长在这一段时间内配合工作,日常在与幼儿交流时,多为幼儿讲解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让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学到知识。家长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陪伴幼儿一起阅读,以身作则,给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帮助幼儿渐渐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仅靠教师在幼儿园组织绘本阅读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家长参与到阅读教育中来,完善家庭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二、引入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提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一)巧用信息技术辅助,让幼儿主动阅读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绘本阅读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扁平化的图画或单调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形象,提高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使绘本阅读活动变得更加有滋有味。教师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借助电子绘本、幻灯片等,将其作为绘本阅读活动的重要辅助道具,可以给幼儿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有效激发幼儿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并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完成绘本阅读。
以《14只老鼠去春游》绘本阅读活动为例,该绘本的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在读到14只老鼠过河这一段时,笔者先带领幼儿读图,让幼儿从图画中分析老鼠是怎样做的,并正确复述出来,从而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如果你是书里面的小老鼠,你还有什么更好的过河方法吗?”从而借助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接下来,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了提前制作好的flash动画,动画内容为老鼠过河的全过程,其与绘本中的插画相符,避免幼儿“出戏”。通过这一段flash动画,笔者让幼儿理解了老鼠过河的动态过程,不仅降低了幼儿的理解难度,还能够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为幼儿讲解绘本故事内容及故事情节,是开展声情并茂的阅读活动的必要手段,这样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绘本中的知识,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
(二)传授绘本阅读技巧,让幼儿学会阅读
学前教育中的绘本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幼儿在阅读中了解更多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教师选择的儿童绘本应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在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活动中了解并掌握绘本中的内容与知识。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传授给幼儿正确的绘本阅读技巧,让幼儿真正学会阅读,能够独立完成阅读。
以《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阅读为例,在正式开展阅读活动前,笔者询问幼儿:“布料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小朋友们知道布料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吗?”从而利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并正式导入绘本阅读。在阅读时,笔者借助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如:“爷爷用布料做了什么?爷爷为什么要做这些物品呢?”从而点出绘本主题及重点情节,让幼儿学会抓住阅读重点。在读到爷爷使用布料制作物品的时候,笔者带领幼儿一起分析插画,查看爷爷是怎样将布料变成精美的物品的。在初次阅读结束后,笔者继续提问,让幼儿思考:“爷爷制作的毯子、领带、纽扣中藏着对约瑟深深的爱,在你们的生活中,那些爱你们的人又将爱藏在哪里呢?”这样的问题,将幼儿的生活与绘本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导幼儿从生活角度思考绘本中的真挚情感。在阅读活动的最后,笔者再次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到很多废弃无用的物品,大家要怎样处理这些物品呢?”从而实现绘本主题的升华,让幼儿学会勤俭节约的道理。本次阅读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使幼儿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又帮助幼儿养成了在阅读中思考的好习惯。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对阅读这项活动表现出来的兴趣与其个人性格及过往的生活经历有关。若幼儿始终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绘本时,就会遭遇挫折,长此以往,必然会消耗幼儿阅读的热情。因此,教师加强对幼儿阅读技巧的指导力度极有必要。
三、创设游戏化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活动的趣味性
(一)设计游戏环节,让幼儿畅享阅读
为了设计出幼儿更喜爱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将绘本阅读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有机融合,打造游戏化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既可以作为绘本阅读的导入环节,又可以作为绘本阅读结束后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游戏时,需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确保游戏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让幼儿在游戏中对绘本内容有所反思。
以《捉迷藏》绘本为例,“捉迷藏”本身就是幼儿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在正式阅读绘本之前,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次紧张刺激的捉迷藏活动,为后续导入绘本阅读做好铺垫。在开展捉迷藏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再三提醒幼儿,要注意个人安全,坚决不要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在幼儿躲藏时,教师也可以观察幼儿的躲藏行为。在一轮游戏结束后,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许多幼儿跃跃欲试,想要再玩一次。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冷静下来,随后引导幼儿谈一谈,在刚才的游戏过程中,自己有哪些体验和感受。在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势导入绘本中的内容:“就在我们刚刚玩捉迷藏的时候,小波和小凯养的小狗戈迪跑丢了,他们非常伤心,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他们便想去森林玩一次捉迷藏。这个时候,小波和小凯还不知道,森林里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正在等着他们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绘本,看一看小波和小凯在森林捉迷藏的时候都遇到了什么吧!”教师合理利用游戏活动导入绘本阅读,并适当用语言引导幼儿,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在绘本中寻找答案。
不难发现,游戏活动与绘本阅读活动的深度融合,能够打破传统阅读活动的限制,让幼儿在阅读前、阅读中或阅读后行动起来,给单调的阅读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绎经典绘本桥段,让幼儿爱上阅读
教师在设计阅读类集体活动时,应尝试引导幼儿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自我,以此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幼儿天性活泼,好奇心较为旺盛,且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在绘本阅读游戏化的视角下,教师不妨组织绘本表演活动,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理解绘本的基础上演绎绘本,使幼儿与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融为一体,以别具一格的绘本阅读活动,给幼儿带来特殊的阅读体验。
以绘本《两只小猫》的阅读活动为例。首先,教师要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让幼儿基本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明白两只小猫的遭遇。在初次阅读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将绘本合上,大家一起回忆,小猫经历了什么,又怎样做了呢?小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之下,幼儿复述了故事情节,加深了对绘本内容的记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绘本的主人公是两只小猫,你喜欢哪一只小猫呢?如果你也是一只小猫,在遇到一群老鼠打乱你生活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从而调动幼儿的思考,激活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站在自己的视角上,理解绘本中小猫的做法,并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提出全新的做法。待幼儿纷纷回答之后,教师便可以正式开展绘本演绎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小猫,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演绎绘本情节。
安排幼儿演绎绘本中的桥段,能够让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让幼儿使用故事表演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绘本的理解,有利于丰富幼儿的人生经验,进一步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
总之,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对幼儿日后的成长极有帮助。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选择幼儿喜爱的绘本,为幼儿打造适宜的阅读环境,从园区阅读环境及家庭阅读氛围两方面入手,让幼儿渐渐接受阅读、习惯阅读。教师还应借助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在阅读活动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传授给幼儿阅读技巧,让幼儿能够独立阅读。教师也要设计游戏化阅读活动,以此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快乐的集体活动中享受阅读、爱上阅读,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翁宇锋.依托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提升幼儿情绪感知和管理能力[J].幼儿教育研究,2023(3):22-2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