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儿童文学课程的开发
作者: 章可欣摘 要:为了更好地对标师范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的专业特性,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呈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融入文化自信、职业认同等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儿童文学领域相关的素材,适当补充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育实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师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 儿童文学 课程资源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出台,师范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单纯地把儿童文学当作文学理论课来教,割裂其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忽视了培养师范生自觉运用儿童文学知识解读教材、创编文本、组织教学的能力。
一、积极呈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
虽然大学通用教材列举的儿童文学篇目比较经典,但是数量有限,而现行的12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丰富,其中不乏文笔优美、充满童真与童趣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补充文本,配合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以儿童诗为例。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超过30篇,小学第一学段就占一半以上,十分适合低年级儿童听赏、诵读。因此,在讲到基本概念和艺术特征时,教师可以增加相关篇目,引导师范生进行群文赏析,鼓励师范生走进儿童生活及内心世界。比如,从《影子》《谁和谁好》中捕捉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从《四季》《青蛙写诗》《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等。考虑到“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中都有儿童诗,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师范生认真通读教材,梳理儿童诗的编排特点,为后面选择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从儿童诗的类型来看,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收录了常见的生活诗,还收录了科学诗《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及寓言诗《池子与河流》等。此外,除了收录叶圣陶、冰心、任溶溶、张秋生等儿童诗作家的作品,还有俄国的克雷洛夫、叶赛宁和黎巴嫩的纪伯伦的作品,丰富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开阔师范生的视野,让师范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观察世界、抒发感受,在文本细读中加深对儿童诗的认识。
再以儿童散文为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儿童散文有着散文固有的特征,但又流露出儿童独有的率真和坦荡。《找春天》一文借由小草、野花、嫩芽和小溪,赋予春天生命;《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让人联想到作家张秋生眼中印着落叶图案的水泥道,虽然稀松平常,但是在阳光下又是那么耀眼夺目,引得孩童小心地走着、数着;《肥皂泡》能让人感受到作家冰心制作泡泡水的快乐,吹泡泡的过程更是勾起了大家对童年的回忆;《走月亮》能让读者跟随作家吴然一起牵着阿妈漫步,看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路过溪边、踏上田埂,听长辈讲古老的传说;在《天窗》中,读者仿佛成了抬头张望天空的茅盾,体察“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儿童散文具有真实性、自由性、趣味性,能激发师范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让师范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阅读优美的、来自生活的儿童散文,是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体现。
二、融入文化自信、职业认同等思政元素
我国的儿童文学起步比较晚,当提及经典作品时,大部分师范生会联想到西方儿童文学。因此,教师除了挖掘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核心价值外,还需要呈现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此增加师范生的民族认同感。此外,在朗读、鉴赏、创编等文学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师范生深化职业理想,意识到自己未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担当。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类课程,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童话为例,笔者在进行课前讨论时发现,提到传统童话,师范生总会列举《格林童话》中的经典形象,忽视了我国童话的源远流长。比如,在唐代《酉阳杂俎》中,就有《叶限姑娘》类的童话故事,其内核与格林兄弟收集编写的《灰姑娘》版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还早了一千年。在讲到人物性格类型化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田螺姑娘的原型“白水素女”,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朴实无华品质的赞美。此外,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是我国当代童话作家鲁冰的作品,该作品运用传统童话的三段式进行构思,因此,在梳理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师范生进行故事续写,深入理解结构的妙处,在体会我国儿童文学的趣味与魅力的同时,培养师范生的创编能力。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增强师范生传道的情怀、授业的底蕴、解惑的能力,形成专业发展的意识。以寓言为例,尽管先秦时期的寓言只是散文的附庸,但是在艺术上相当成熟,是我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其中,《揠苗助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作品,篇幅短小,简洁明了,被收录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下册。作为寓言故事,孟子通过描述宋人刻意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只会事与愿违。体现了作者的生活哲学和理性思考。尤其对师范生来说,更应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遵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再如,在《纪昌学射》中,纪昌虚心求教,刻苦练功,精益求精。短短的寓言故事能引发师范生的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怎么让学生做好学生?应该怎么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深入挖掘与其他学科领域相关的素材
儿童文学作品不只是以文本的样态呈现,其相关的影视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均可作为拓展性学习资源。以教学儿童科学童话为例,教师在引出科学童话概念之前,可以先播放影片《小蝌蚪找妈妈》,这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画面中的鱼虾形象均取材于画家齐白石,把我国传统美学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欣赏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对比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在字里行间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收录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的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因此,教师应组织师范生根据课后的习题要求,进行角色扮演,让师范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感受儿童天真烂漫的同时,模拟小学生的课堂行为,熟悉表演。同时,可以让师范生借此回顾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完整过程,了解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再如,谢尔古年科夫的《雾在哪里》和冰波的《企鹅寄冰》,都独具匠心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枯燥的物理现象生动化,增加了大量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减一减”“换一换”的方式,让师范生对比写作手法的妙处,并主动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最终理解儿童。
除了和影视、戏剧、生物、物理相结合,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演绎,教师还可以结合旅游、美术、音乐等学科。以教学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为例,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小练笔内容是“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请师范生站在小学生的视角,完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任务,并通过课后制作绘本的方式,还原海力布变成石头的完整过程,充分发挥师范生的各项才能,尤其是师范生的“三笔一画”。其次,创设情境,切入导游视角,引导师范生变换身份,思考如何抓住文本的核心情节,做到详略得当。最后,可以顺势厘清讲解词的基本要点,训练师范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以教学儿童故事《王二小》为例,对于特定时期的革命传统类体裁作品,教师需要拉近师范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以此增加师范生的阅读兴趣。
四、适当补充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儿童文学是师范生必修的课程,既承接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又为之后的毕业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开设了6个课时,但是师范生的体验依旧不足,针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组织师范生进行观摩,梳理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师范生进行分组教学体验后,可以鼓励他们课下对比名师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课后的反思和自主学习。
以儿歌教学为例,江苏省特级教师史春妍在执教《动物儿歌》时,就充分强调音韵的节奏、歌戏互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史春妍老师设置了一个在大森林里面看动物的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虫”字的演变过程,引出蜘蛛、蝴蝶、蚯蚓、蜻蜓、蚂蚁、蝌蚪等动物,生动地揭示了识字要点,并明确这首儿歌与动物相关。其次,组织范读、自由读、动作读、个别读、想象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对比“运食粮”和“运粮食”的区别,借助拍手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五、利用教育实践,丰富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为了使儿童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应立足教育实践,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让师范生以全方位浸润的方式,参与到文本的朗读、鉴赏、创编和教学中,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时空壁垒,真正做到“高小协同,以文化人”。
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诸多篇目,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指导师范生圈画批注,关注重点词句,归纳儿童文学体裁的概念,在教师范读、同桌配合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活动中,引导师范生梳理其特征。另外,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表现类型,让师范生以口头创编的方式,现场练习,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在第二课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内容,以此过渡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这一环节,师范生能深刻感受到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并在小组合作中模拟备课、上课,共同研读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同伴示范引领的作用,积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课后,汇报小组成员结合大家的建议,继续回到文本当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时的难点和“痛点”,进一步贴近儿童,提升了教学实效。当然,基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还要设计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如完成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任务,自主学习其他名师教学课例等。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4.
[2]王泉根.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文脉资源与儿童阅读接受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1):174-188.
本文系南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RWYB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