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策略
作者: 叶智强摘 要: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本文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必要性等进行分析,提出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策略。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据统计,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了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如何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国家对大学生“双创”教育更加重视,各项助力就业创业的政策也随之出台。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是指高校和政府、学生签订三方协议,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是农村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国家政策。定向师范生“定向就业”的特殊属性,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学习兴趣不高
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进入学校后,已经和生源地政府、学校签订了三方协议,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取得毕业证和相应教师资格证后,可直接分配到生源地学校任教,并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大部分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认为自己已确定了就业方向,不存在创业的可能,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是按照计划开展教学工作,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期待值不高、兴趣不足。
(二)课程教材针对性不强
现有的创新创业教材,是按照创新与创业两个模块编写的,在创业模块,教材以介绍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开发、企业注册与管理等内容为主,有着高等教育的共性。无论是通用教材还是大专教材,都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无法兼顾不同专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没有针对五年制定向就业学生的专门教材,这是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一大“堵点”。
(三)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
目前,专科院校的人才引进渠道主要是公开招聘,应聘者只要达到学校设置的基础要求,都能报名参加考试。在招聘考核方式上,主要以笔试和面试为主,难以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引进专业型人才。同时,新引进的教师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出自己求学的“校门”,就进入另一所工作的“校门”,自身既没有创业经验,也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从对中部某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分析来看,在教学中,很多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授创新创业课程,这是目前各专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痛点”。
(四)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标准要求偏低
在教学中,由于创新创业教师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期待普遍不高,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对定向师范生成绩的考核上存在“打折扣”的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淡化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很少,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成绩的考核上,主要以提交课程论文方式为主,考核要求不高;在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教师更青睐非定向就业的学生,导致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参加大赛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影响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求稳的思想,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加上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之重可想而知。因此,考取编制,进入体制内工作似乎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对于创业基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二是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创业不仅对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对其经济实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创业第一“拦路虎”就是资金的筹集,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家里能给予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特别是用于创业投资,父母都存在一定的顾虑。而现有创业政策对创业“新手”的支持,不能完全解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创业,对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因素
一是专业建设不强。专科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普遍偏弱,尤其是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所在的师范类院校,学校优势专业以师范教育类为主,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方面都倾向于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保障不足。二是师资培育不到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业经验,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专项培训。在涉及师资类培训的项目中,以师德师风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等通用培训为主,专项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针对创新创业的培训不多。
(三)家庭因素
一是父母对孩子创业的期望不高。从笔者对几所师范类院校调研数据分析来看,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父母来自农村的比例比较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创业的道路。受父母的影响,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偏见。二是家庭条件有限。即便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有较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是自身家庭无法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创业指导。学生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会主动放弃创业的想法。
(四)学生个人因素
一是专业课程压力较大。由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在就业前必须拿到教师资格证,否则会取消上岗资格,导致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课余时间不是学习专业课知识就是备考教师资格证,抽不出空闲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商业路演等系列实践活动中,表现都不够积极,对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缺少对创新创业意义的认识。刚刚进入师范院校的五年制定向师范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对创新创业没有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这对创新创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升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经过重组与重构,获得新的理论、技术。因此,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在学习传统师范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实践锻炼,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能够增加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就业路径
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往往对自身择业的定位还不够清晰,部分学生只是听从父母的决定,自身条件和能力不一定适合师范教育,如果单一学习师范专业知识,择业路径偏窄,再择业的可能性变小。在确保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新引导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创新和创业,五年制定向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其创新意识、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大发展。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以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为主,就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出农村、走向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开展好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让其本人工作所在学校以及培养的学生受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可以说,生活处处是创新、处处有创新、处处能创新。即便是同样一堂课,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展教学、考核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优化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编写贴近学生需求的教材
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也有大专院校教育的“个性”。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定向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聚焦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更多地融入教育教学创新案例等“接地气”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身边,明白创新创业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二)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以实践教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可以通过对创业案例分析、模拟商业路演、模拟创业、模拟招聘等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授课地点也不必固定在教室,可以把教室“搬到”企业、“搬到”室外,不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同时,可以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理论和实践“融通”的桥梁。
(三)多途径优化师资水平
首先,学校在组织好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教研会的同时,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确保教师吃透创新创业政策,掌握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其次,学校要提供给教师赴创新创业教育名校、当地企业挂职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与名师交流,到企业亲身体验等,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邀请校友企业家、当地企业家到学校定期开展讲座,让教师从创业者的“现身说法”中得到提升。
(四)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评价
在制定课程评价方案时,教师要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一个符合定向师范生需求的课程评价体系。由于五年制定向师范生“定向就业”的特殊属性,大部分学生都是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因此,教师要引导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对有创业意向的五年制定向师范生,更加注重实践成果的评价;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优势和不足,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提醒。
五、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对五年制定向师范生而言,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既可以提升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为其再择业提供多种可能性,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3,(14):56-58.
[2]杨世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才智,2023,(34):53-56.
[3]迟丽娟.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11):84-88.
[4]周芊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风,2023,(10):55-57.
[5]屈坤燕.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7):151-152.
[6]蔡青.“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21,(2):145-146.
[7]周春丽,霍楷.契合与嬗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变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