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作者: 张小娟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冲击着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为了让学生产生正确的认知,顺利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教师需要意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沟通、对话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围绕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多维度的引导。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拘泥于事件的对错,而应基于积极心理学,与学生展开长远、深层次的对话。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小学教育 策略分析
小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等。因此,大部分的小学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讲解,这也使得学生缺乏情感上的共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引入情感教育,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一、创设具体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要创设教学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与教育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当教师将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元素融入教学,学生就能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积极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其次,搭建对话式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好机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等手段,让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话更有意义。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受年龄的限制,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感恩”的意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活动,依托生活情境将“感恩”具象化:“当父母对我们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这时,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会不理解,甚至这样想:“为什么很平常的一件事,妈妈却要唠叨很多遍?”结合这一心理,教师可以适时地插入教学情境:“如果明天爸爸妈妈都出差,只留你一人在家,你会怎样度过一天?”接下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玩一整天电脑游戏。对此,教师可以追问:“那么你的学习任务应该怎么办呢?”基于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学生逐渐意识到,家长的耳提面命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以爱为基础的提醒。在课程最后,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中展示多个生活场景,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情境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创设多元化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应关注教学情境的创新性、灵活性、开放性。
(二)设计有效活动,加强专业引导
从定义来看,班级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前提,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相比于个体活动或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更加明确。基于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学生既能展现自我,又能体会班级文化,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为了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引导,教师在设计班级文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其一,开展多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沙盘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其二,开展竞赛类活动。在竞赛类活动中,学生通过展示自身的优势,能够逐步树立自信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其三,开展综合类、体验类活动。在综合类、体验类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责任感。
根据此前的教学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五六年级的学生经常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然而,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压力,呈现出一种无措、迷茫的状态。为了让学生形成“勇敢面对挫折”的积极心理,笔者设计了“预见未来”这一主题班会。在班会过程中,学生一边了解“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一边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起初,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困惑时经常不愿说、不敢说。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引入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随后,笔者积极走进每一个小组,了解小组成员的所思所想。例如,有的学生分享:“最近的数学知识点太难了,每一次面对数学问题都会产生倦怠感。”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紧扣他们的疑惑之处进行相应的引导。考虑到有些学生比较羞涩,笔者仅列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大致的解决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发现,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虽已具备自我意识,但仍缺乏合作、沟通、交流意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重视班级活动,通过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感受“什么是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心态,享受成长的快乐。
二、促进自我教育,加强自我管理
(一)接纳个体差异,增强自省意识
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生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好胜心强、友善、宽容。与此同时,他们在自省、自律、领导力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首先,促使学生了解自身是一个怎样的人,明晰自己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其次,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自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予以充足的耐心。
为了让学生将行动与结果联系起来,笔者将学生有序地划分为6个小组。接下来,各学习小组从学习、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比拼。例如,在学习方面,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记录本周的实践任务,以及本小组的得分情况。在生活方面,笔者将打分的权利分别交给每一个小组的纪律记录员。根据要求,每一个小组的纪律记录员都要结合班级规定,以及学校的扣分情况,为指定的小组打分。在实践方面,笔者根据特定的实践活动,围绕“探索积极性”“探索成果”等标准,为每一个小组打分。最后,笔者根据多个维度的评价标准,计算每一个小组的总得分,得分倒数的小组要到讲台前进行反省。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在竞争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会将行动与结果结合起来,即“先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团队扣分,再去行动”。
加强自我管理并不是要让学生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而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教育的意识。在自我教育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就会形成内在驱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因此他们在形成自我认知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偏差,这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确立成长目标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此,教师要致力于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其一,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经常会将学习简化为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将自己视为知识点的被动接受者。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构建一个自由且宽松的成长环境。其二,确立成长目标。一直以来,学生容易把“学好每一节课”视为自己的成长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应致力于让他们将自身兴趣的发展融入成长目标。
例如,在新学期开学时,笔者腾出了教室后的展示板,并鼓励每一个学生以匿名的方式确定独属于自己的成长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笔者提前罗列好生活、学习、兴趣爱好三个维度的内容。在后续的目标管理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有的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多个维度的目标。对此,笔者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成长目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至指定邮箱。接下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想法融入一个电子表格。根据具体的成长目标,学生每周都要回顾自身的点滴进步。区别于以往的管理方式,笔者并不会干预学生的实践过程,而是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并予以适当的引导。
成长目标的拟定、贯彻、落实,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针对学生的学情,笔者一边要求他们思考“我想要学习什么?我想要了解什么?”一边鼓励他们反省自身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说,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体验过目标达成后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将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践行自己制订的“小计划”。
三、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一)融入社会发展,完善认知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时,难免会产生价值观的扭曲。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要紧扣社会发展趋势,向学生输出大量的真实案例,传递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逐步消除负面消息产生的影响,构建正向的人生观。此外,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又是错误的。单纯的口头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意识到认知体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国庆节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创作视频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在国庆节期间的所见所闻,制作一个主题为“爱国”的视频。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既能亲身体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利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视频彰显自己的爱国情怀。区别于以往的成果展示,笔者收集了所有学生的视频,并将它们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在后续的主题班会上,笔者选择了五份点击量最高的作品,并邀请作品的作者进行分享。其中一个学生拍摄的是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他基于自己的作品,描述了自己在观看升旗仪式时产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实践、游戏和模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及积极心理品质。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
(二)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来看,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不是要纠正学生某一个具体的错误,而是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入家校共育这一理念,并引导家长给学生创建充实且愉悦的成长空间。由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因此笔者可以建议家长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共育理念的作用,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一周劳动计划”的实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与家长商议并制订一周的家务劳动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能在具体的劳动中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又能在良性的家庭交流中感受父母的关爱。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智慧、勇敢、仁慈、正义等积极心理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专业化的引导方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学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2(5):72-74.
[2]顾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