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型”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学碧摘 要: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怎样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校园文化是校园全体成员共同塑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表现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合作型”校园文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态,它强调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和思维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本文中,笔者详细分析了“合作型”校园文化的实践。
关键词:义务教育 校园文化 合作型
义务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阵地,教师既要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又要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创新、团结协作的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设施等方面;最后,校园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反映了师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合作与创新精神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合作型”校园文化显得尤为迫切。
一、调查与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校在团队合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合作观念淡薄,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合作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信息不对称,合作资源难以共享,等等,这些都是合作中常见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合作型”校园文化进行调查与分析,制定了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有关教师合作的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合计1450人。其中,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86.8%,这里面骨干教师占主要部分,青年教师与专家教师均占有一定比重;超过76%的教师更愿意在有具体的合作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合作;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合作时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十分重要。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的合作状况与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获的最高专业成就有关。
在有关学生合作方面的调查中,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合作的方式。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四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共收到问卷9380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上的合作较多;46.59%的学生认为合作中缺乏分工;45.59%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7.4%的学生不愿参与合作,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
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调查中,98.5%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非常重要;在家校沟通方式方面,通过微信或QQ展开的家校沟通占比72%,电话访问占比22.42%,登门拜访与邀请家长到校的占比较少,分别为3.29%与2.29%。结果表明,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积极、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越紧密,家校合作的效果就越好。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家长而言,“合作型”校园文化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策略与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精神成长和校园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教师的成长需要充满关怀、接纳、尊重、欣赏的校园“软环境”,良好的校园合作文化能够促使教师分享教学资源、产生思想碰撞,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合作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启迪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合作型”教学的巨大优势。
对于家长来说,参与家校合作共育活动,能够帮助家长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校合作,能够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使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与思考
“合作型”校园文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态。它强调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和思维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合作型”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合作对象,确定合作的方向。
(一)“师师合作”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分工的不同,教师在学校不同的岗位会发挥不同的价值。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展合作,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合作:在常规集体备课中,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合作目的开展合作;以跨学科融合为目的,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研讨,开展教学合作;多个教师共同负责同一学生群体的合作教学;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成立工作室,由一名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担任指导员,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等等。
(二)“生生合作”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对象,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涉及劳动卫生、体育锻炼、文化学习、文明礼仪、社会实践等方面,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自由合作、班级合作等。
(三)家校合作
搭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明确家校合作事项和机制,是做好家校合作的保障。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生理成长、文化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与学生家长合作育人。
本研究通过实践证明了“合作型”办学的可行性,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合作型”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作方式有待改善、合作体系不够完善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该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培养教师的合作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合作精神,加强师生对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合作机制,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则和程序,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拓宽合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新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合作氛围,在学校内部设立合作空间,如共享学习区、创新实验室等,鼓励师生共同探索和学习;举办各类合作活动,如团队竞赛、项目合作活动等,培养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与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观。构建“合作型”校园文化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合作型”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潜力。为了进一步推进“合作型”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师生、家长的合作观念,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持,营造合作氛围,打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和家长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合作型”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邓璐.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0-12.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扁平化’管理模式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合作型’校园文化构建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22PTZD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