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双减”政策,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夏勇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既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影响,也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凭借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学生学情的把握,打破原先的“题海战术”,设计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拓展性、实用性的作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本文对教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健全数学知识体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取得“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 作业设计 数学课堂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探寻作业设计的路径,通过优质、高效的数学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理解,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乏味,多以书面解答为主,致使作业的价值大打折扣,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作业,改变学生对作业的印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设计有效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设计游戏类作业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不仅能营造“乐学善思”的氛围,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快乐,帮助学生生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游戏的应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对学习只有弊没有利。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为学生设计游戏类作业,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数学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笔者为学生设计游戏作业,首先,让两个学生各准备10张扑克牌(数字从1到10,A表示1),其中一个学生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另一个学生从自己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一张,将三张扑克牌放在一起,可以得到牌上面的3个数字。其次,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方法,对3个数字进行计算,谁先算出结果等于24谁获胜,胜者可以将三张扑克牌取走。如果谁都不能算出结果等于24,就收回各自的扑克牌。最后,待学生熟悉规则之后,提升难度,让两个学生各抽出两张扑克牌放在一起,用加、减、乘、除的方法,对得到的4个数字进行计算,谁先算出结果等于24谁获胜。这样的游戏类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运算顺序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设计跨学科作业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寻可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数学。而跨学科教学便是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该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数学学科的育人效果。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沟通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构造丰富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增强跨学科意识,赋予小学数学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时,首先,笔者出示了唐代诗人吕温写的《嘲柳州柳子厚》:“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其次,将每句诗的意思告诉学生。学生感到很好奇,数学课堂为什么要讲古诗内容呢?对此,笔者趁机抛出以下问题:(1)请认真阅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呢?(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再找一找类似这样的诗,也就是某一个字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不低于全诗总字数的六分之一。最后,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另辟蹊径,沟通数学和语文的联系,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入手,设计跨学科作业,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设计有效作业,实现高效学习
(一)设计探索型作业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完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课中的例题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经过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当所围长方形的宽接近长时,它的面积最大。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对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一面靠墙,怎样围面积最大?”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结果一样。对此,笔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讲解,而是将它设计成探索型作业,让学生自行探索解答。因为要“一面靠墙”,所以在围的过程中,既可以将长方形的长那一面靠墙,也可以将长方形的宽那一面靠墙。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道题目的结果并不一致,从而很好地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整合型作业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各个知识点都是互相联系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一课一教”的模式,也就是一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重复练习。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完成课时目标,但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实施大单元教学,为学生设计单元整合型作业。
以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笔者为学生设计整合型作业:(1)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2)画出小数数位顺序表。(3)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小数和整数的计数方法有什么联系?(4)任意写一个4位小数,分别将它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看看结果分别是多少?这样的多维度作业,涵盖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设计分层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采用无差别的形式设计作业,也就是所有人都完成相同的作业,既没有数量区分,也没有难度区分,这样的作业形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分层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进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1)一块三角形木板底是15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把两张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板,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6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作业难度小,适合基础一般的学生。(2)一个桃园的底是35米,高是42米,一棵桃树需要占地7平方米,这个桃园一共有多少棵桃树?一个三角形苗圃,底是18米,高是26米,每平方米可以产鲜花48支,这个苗圃一共可以产多少支鲜花?这个作业难度有所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3)一块三角形草坪,面积是95平方米,高是9.5米,它的底是多少米?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米,如果将它的底延长1米,它的面积就会增加1.5平方米,这个三角形原来的面积是多少?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比较大,适合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的学生。
三、设计有效作业,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设计应用型作业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应为学生设计应用型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笔者让学生调查家里一年不同月份的电费,然后记录相应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样的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绘制好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哪一个月份的电费最高,哪一个月份的电费最低,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既收获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开放型作业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设计出更加高效、更加优质的作业内容,使作业结构更加合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解应用题的相关策略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华看一本540页的故事书,前4天看了180页,照这样的速度,看完这本书还需要几天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想到的方法有:(1)先算出一共需要看多少天,减去已经看的天数,就是还需要的天数。(2)先算出剩下页数里面还有多少个180页,然后乘4,得出最终的结果。
(三)设计反思型作业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很多教师都以“灌输”为主,“大包大揽”,以直白的告知方式取代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致使学生对错误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放慢授课的“脚步”,为学生设计反思型作业,让学生在反思中顿悟,进而形成反思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出示问题:“把4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给出的结果都是80厘米,也就是先算出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4。对此,笔者没有立即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反思:“怎样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学生反思后,认为可以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错误,笔者让学生继续反思:“出现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这样的作业,既提升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又满足了学生后续的学习需求。
总之,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多元化作业的应用,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树梁.加减乘除 设计有度:“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6):4-6.
[2]学嬛嬛.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教育艺术,2023,(7):23.
[3]牟慧慧“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4,(2):52-54.
[4]史富磊.“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6):60-62.
[5]郭德馨.减负提质,促全面发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J].新教育,2023,(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