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学“新样态”

作者: 童富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明晰学习方向、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还能帮助学生在高效、有序的教学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小学语文  新样态

受年龄、生活经验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从定义来看,“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影响下,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探究了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一、优化目标设计,体现“学”与“评”要求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要遵循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结合新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前期的目标设计中,教师应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目标内容。二是结合教材内容,与大单元教学相结合。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单篇教学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一体化”与大单元教学结合起来,并设计具有整体性的教学目标。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要认识与读准生字、生词,又要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总结:“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晰哪些人生道理?”基于文章内容,在前期的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借助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到“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并确定教学目标:第一,会读、会写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第二,厘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第三,阐述自己是如何理解“不懂就要问”的含义的。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着眼于文章的生字、生词,还关注文章的结构与深层内涵,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知识为本位,那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课堂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获。

(二)优化教学评价设计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经常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并根据考试成绩设计评价标准、内容、机制。然而,从实际的评价效果来看,上述评价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当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到字词的检查、评价上时,学生也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生字、生词的积累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并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会读、会写本节课涉及的生字、生词;第二,明晰小女孩共点燃了几次火柴,以及火柴点燃之后小女孩看到的场景;第三,感受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主题。基于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确定相应的评价任务。首先,能否准确读写本节课涉及的生字、生词;其次,能否清晰归纳出小女孩共点燃了几次火柴;最后,能否感受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主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预估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评价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促进功能。

评价内容的设计并不只服务于评价,而要服务于整堂课。在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过程式评价,通过分层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评价与引导,提升每个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评”统一

(一)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将自己视为教学主体,并给学生“灌输”大量的专业知识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类似,强调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因此,教师应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丰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可以引入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字营造的环境,逐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思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池子与河流》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文围绕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展开,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明晰池子、河流代表的人物形象,又要明晰寓言故事背后隐含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首先,笔者提出问题:“在池子的眼中,河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的学生说:“池子认为,河流的生活又苦又累,因为它要背着货船、木筏和小船。”其次,进行追问:“那么池子代表生活中的哪些人?”结合上述问题,学生需要跳出课本的限制,并展开相应的分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池子代表着生活中安于现状且不愿意努力的人。最后,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挖课文的人文内涵:“大家想要做池子还是河流?如果想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对此,教师要秉承“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针对学生的问题、反馈,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

(二)创新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传统的评价内容、方式要被重构。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新作业点评的内容与方式,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并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评价标准,学生不仅能知晓为什么学习,还能明确怎样学习。其次,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比较敏感,兼具情感与观点的点评,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创新评价内容。第一,能否准确地朗读文章内容。由于本文极具节奏感,所以,如何停顿?在哪里停顿?是学生思考的主要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自由朗读。在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了解学生的大致学情并予以相应的引导。第二,能否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文的理解难度较低,因此,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注释,明晰“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诉求都是不同的,教师让学生进行互评,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优化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

(一)拓宽评价维度,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示相应的评价标准,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拓宽评价的维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托学习要求,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自主设计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评价。最后,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互评的结果,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为例。在预学阶段,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观察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身边的动物与植物。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观察日记的作用,笔者要求每一个小组都拟定一份观察表格。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从外貌特点、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进行描述。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所以他们的观察日记也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相互讨论,并从“如何制作观察表格?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出发,让学生相互评价彼此的观察表格。通过激烈的观点碰撞与交换,学生既能分享自己的疑惑之处,又能从互评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并让学生结合综合性的评价,对自己的观察表格进行修改与完善。

(二)创新评价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将线上点评与线下点评结合起来。线上点评包含两部分的内容:第一,学生基于线上社交软件开展互评;第二,教师基于线上平台进行及时反馈。相比于单一的线下评价,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将点评融入每一个学习环节,还能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为例。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笔者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本次“讲故事比赛”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在线上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线上沟通群,让学生利用视频记录自己讲故事的过程,并发送到群里,同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进行投票,选出一名优胜者。为了确保投票的公平、公正,笔者进行监督,并适时询问学生的投票理由。在线下阶段,“优胜者”纷纷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讲述某一历史人物的故事,并回答问题:“如何讲好一个历史故事?”“讲好历史故事的必备要素是什么?”结合形形色色的观点,笔者予以点评,并罗列出完整的讲故事的步骤。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上点评中分享自己的情感、观点和理解,还可以在线下点评中提出自己的疑惑。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并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教学、学习、评价的集合,还是多种教学方式的集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确定具体、科学且颇具逻辑性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科学的评价内容、方式与机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不再是割裂的多个部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在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友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13):147-149.

[2]沈慧君.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23,(16):57-58,61.

[3]丁元慧.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15):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