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审美感知的小学音乐节奏创编研究
作者: 江鎏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感表达的途径;节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的基本原则,找准音乐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为学生创设具有音乐美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
关键词:小学音乐 节奏创编 审美感知
音乐节奏是音乐术语,和音的长短、强弱有关,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强调音乐节奏的狭义层面,鼓励学生创编音乐节奏,用音乐反映自己的内心需求、情感变化或观点态度。音乐节奏创编与学生对音值长短、强弱、规律,以及乐曲感情、速度等的理解与运用有关,因此节奏创编教学活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情,助推学生在节奏创编音乐课堂上感受音乐的多种美。
一、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问题表现
审美感知能力是学生在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有计划、有意识地吸收、学习音乐知识时形成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小学音乐教师通常较为重视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也愿意通过节奏创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常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音乐节奏、音乐符号。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读概念、背概念,按照教师的要求打节拍,原本充满个性的创编型音乐课变成背古诗一样的语文课,学生很容易忘记节拍、旋律,也难以独立识唱乐谱,无法讲清楚某类节奏或某首歌曲讲的是什么,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感,自然无法体会到音乐节奏和旋律中的美。
(二)问题成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小学音乐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随意或简单,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表现领域,让学生通过演唱获得美的感受,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不足,在音乐演唱中对于节奏美的理解不到位。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调,总是用多媒体应用替代示范演奏、演唱,或者带领学生反复唱,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理解,学生自然无法透彻理解音乐要素,也无法领悟音乐理论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其三,教学的重点偏向于音乐理论知识,没有利用文字、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忽视了教学内容包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二、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的原则
(一)科学性
要利用节奏创编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首先要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完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包括问题探索、剖析和讨论。只有教学内容合理,教师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音乐节奏创编有所体会。
例如,在低年级阶段,节奏创编教学要从识读单独的节奏符号开始,让学生打好“编”的基础,认读每个音乐符号特定的名称、读法,知道其表示的意思。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开展识读复合节奏符号的教学,给学生搭好音乐节奏创编的“梯子”,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体悟音乐中的美。
同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乐理知识,不仅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让他们真实感受到音乐乐句传递的美,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制作写着音乐符号的卡纸,并给出主题,如“快乐”“悲伤”“兴奋”等,让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组合音乐节奏和符号,进行音乐节奏的创编,突出音乐情感的表达,同时强化学生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的认知。
(二)实践性
音乐节奏创编有较强的操作属性,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实际情况,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学生的音乐节奏创编提供帮助。
音乐创编实践要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适应。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音乐素材,让学生进行模仿,并在模仿过程中逐步尝试创新,如将二拍子节奏改为三拍子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音乐节奏创编方式,而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音乐节奏的创编,如移动小节线,或添加不同的节奏等。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出节奏,并用身体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接着对比原始材料,感受音乐节奏美和情感美的奇妙之处。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没有节奏的音高,让学生为其加上节奏,形成一段相对完整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创编环境中任意设定节拍、组合节奏,在自主进行音乐创编实践后分享自己的创编心得,并谈一谈通过该节奏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和创编,用打拍子的方式向小组成员说明音乐创编的想法、思路,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三)互动性
无论是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还是对乐理知识的转化应用,都需要学生经历互动型教学的过程,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创编的灵感,体验音乐的美。
在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切分音进行节奏创编,欣赏不同切分音组合所呈现的音色、旋律,让学生对着黑板上切分音的节奏两两牵手、打拍,读出节奏,体会切分音时值长短强弱的变化。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托节奏“轻—重—轻”的变化,进行追逐游戏,用身体的动作表达不同节奏下自己的情感,用音乐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找准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的基础
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较为朴素,他们从不同节奏、旋律中感受到的美也是相对具象或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节奏创编过程中以打拍、歌词朗诵等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在感受、模仿和解读节奏中体会音乐本身所包含的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让学生边打拍子边唱歌,或者用手势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拍子挥动手臂,随着音乐进行律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感受音乐节奏之美。
同时,教师要适当进行打拍子训练,让学生有目的地听、动和思考,体会音乐的真谛。在教学中,当教师和学生第一遍欣赏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体会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当第二遍欣赏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歌曲传递了什么情绪;当第三遍欣赏歌曲时,教师既可以带领学生边听边打拍子,又可以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节奏,并和学生共同思考乐曲中用到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又传递了什么情绪。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把控节拍和创编动作两方面,让学生活学活用,体会音乐世界的奇妙之处。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雷声、雨声和动物叫声等,让学生听辨之后,将声音和节奏整合在一起,创编一个小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先不用强调对于强弱拍位的合理运用,而应让学生做到准确捕捉声音,用音乐演奏的形式呈现充满趣味的、富有律动美的大千世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完成主题节奏的创编;或者让学生完成节奏填充游戏,在把握节奏的过程中,用音乐的语言赞美生活。
(三)创设感知美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知多样的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利用以往经验,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美的探索。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历程,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教师还可以给音乐配上古诗词,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诵古诗词,直观感受音乐节奏在表达美方面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某一京剧的片段,请学生认真观看,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分析该片段,并在课堂上分享京剧节奏和旋律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感受,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节奏的魅力。
(四)学习体验美的知识
小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关于节奏创编、审美感知的知识,才能够系统地体验音乐之美,以及表达音乐之美。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其一,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音乐表现形式,打开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大门,如让学生自行演绎木偶剧,在模仿中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与情感变化。
其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歌词的创编。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体会音乐节奏和内涵;再基于主题词、关键词展开想象,进行合情合理的歌词创编,将音乐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其三,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音乐节奏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乐器伴奏的创编,如使用手鼓、手摇铃给歌曲伴奏,强化学生对附点二分音符的理解。教师可以先介绍乐器的名称、使用方法,由学生自行熟悉乐器,随后提出节奏训练的要求:完成“强—弱—弱”的练习,演奏手鼓和手摇铃时要控制力度,为歌曲伴奏。
(五)拓展创造美的形式
音乐本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创编潜能,打造不同形式的节奏创编活动,让学生借助音乐抒发情感。
其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和弦创编和声。学生要认真聆听歌曲,挖掘其中的情感,并用音乐语言描述自己产生的情绪,再给单声部加入多声部,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别样的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给出四个音,让学生分组演唱,熟悉各自的音高,再由第一组学生演唱旋律,其他三组学生负责合声,以此类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乐器进行伴奏,对学生进行引领,使学生创编的节奏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完成节奏创编,由表演推动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吉祥三宝》《捉迷藏》等节奏轻快、曲调规整且有很强故事性的歌曲,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或朗诵旁白,或演唱歌曲,或表演歌曲中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悉乐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解读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能力。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创编教学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音乐节奏创编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合、由模仿到开放创新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传递的情感美,再鼓励学生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自我表达,将音乐作为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陆素琴.训练节奏感提升学生音乐感知力探讨[J].成才之路,2017,(13):49.
[2]李婷.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3,(20):61-63.
[3]刘帅鹏.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22,(13):125-127.
[4]卢慧香.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5):81.
[5]杨惠宁.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0,(85):159-160.
[6]张萍.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音乐节奏创编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2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