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化课程,让幼儿快乐成长
作者: 陆钰湘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标设计幼儿课程,优化“师幼”互动。游戏化课程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幼儿在游戏化的场景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化课程的作用,教师要采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关键词:游戏化课程 幼儿教育 寓教于乐
受年龄的影响,幼儿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均有限,而游戏可以成为他们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具体知识、经验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与游戏相结合。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践行游戏化课程的方式。
一、提升专业素养,优化课程设计
(一)利用角色定位,发挥引导作用
受传统课程设计的影响,教师容易将自己视为游戏化课程的主体,并设计大量的游戏内容。然而,幼儿与成年人的视角、认知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重构教育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既要围绕幼儿的实际情况策划游戏内容,又要营造民主、舒适的沟通氛围,进行适当的引导。
以“我来造桥”活动为例,在一次户外探索中,幼儿对横跨马路上方的立交桥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桥在其中一端分了岔?”对此,笔者设计了“我来造桥”的主题课程,在讲解阶段,首先,让幼儿围坐在积木区进行讨论。“大家平时都见过什么样的桥?这些桥都出现在哪些场景中?”结合上述问题,有的孩子说,我见过跨海大桥,它非常大,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巨龙。有的孩子说,我见过木桥,它看起来非常结实、美观。其次,通过对幼儿观点的收集,笔者一边肯定幼儿的观察,一边总结搭建桥梁的方法。“如果利用碳化积木搭建一座桥,怎样搭建才能让它承受更多的重量呢?”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区别于以往的引导方式,笔者没有过多干预各小组的探索进程,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针对他们的错误操作予以指导。
当下,在幼儿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幼儿在课程游戏化中的主体地位,将自己视为幼儿的引导者和保护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自己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一是参加线下调研活动、讲座,了解教师与幼儿展开互动的方法;二是积极收集互联网资源,结合线上教育案例形成理性思考。
(二)引入民主教育,营造沟通氛围
民主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先进教育理念,在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受年龄的影响,幼儿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对外部环境、情绪变化比较敏感。为了强化“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要营造宽松、舒适的沟通氛围,在活动开始之前,提前规划游戏场地,确保场地中有充足的器材;积极聆听幼儿的意见,适时调整游戏内容与游戏进度。
比如,为了让幼儿体会木匠的工作,了解锯子等一系列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笔者提前营造劳动氛围,将“学习用锯子截断木头”“学会用刻刀打磨木头”转为“神奇的木头”的游戏。首先,让幼儿学习锯子、刻刀的使用方法,并设计木制工艺品。其次,设计一张观察表格,对“锯木头”“打磨木头”等进行记录。一般来说,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能设计出诸多有趣的手工艺品,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当幼儿因为“力气太小锯不断木头”时,笔者及时介入并辅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计;当幼儿“不知该如何设计”时,笔者从方向上给予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最后,通过引导式的交流,幼儿既能积极反馈,又能输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只有当幼儿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才会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既要构建宽松、舒适的游戏环境,又要思考“怎样的沟通、引导才能让幼儿参与互动”。
二、优化游戏设计,提升综合能力
(一)设计游戏内容
开展游戏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在设计游戏内容之前,教师要思考:本次游戏能让幼儿有哪些收获?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游戏内容:一是贴合幼儿的爱好,二是贴合教育的需求。
以“遵守交通规则”活动为例。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懂得何为“红灯停、绿灯行”,笔者将课程讲解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游戏(游戏类型为角色扮演)。“如果让大家设计一个与交通规则有关的角色扮演游戏,应该如何设计?”有的幼儿说,可以设计一个与追逐有关的游戏,设计两个角色,一个是外卖小哥,一个是交警叔叔。对于幼儿的想法,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外卖小哥闯红灯要接受什么惩罚?”笔者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完善游戏的设计。
(二)延伸游戏内容
游戏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如果教师设计的游戏缺乏教育意义,则无法让幼儿从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在进行游戏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紧扣游戏种类,丰富游戏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将多种游戏形式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民间习俗融入其中,从而通过设计多种内容的游戏,逐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端午节前夕,笔者将“陆地龙舟”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根据游戏规则,首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乘坐由纸壳制作的“陆地龙舟”沿途收集散落在地面的粽子。在胜负心的驱使下,幼儿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奔跑和收集粽子的任务。其次,笔者一边统计各小组的“战绩”,一边输出端午节的节日要素。游戏体验与具体知识的结合,既提升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让幼儿理解、掌握了更多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最后,笔者融入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分享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游戏种类来看,建构类游戏、表演类游戏更具延伸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开阔幼儿的眼界,教师应提前筛选游戏形式,融入丰富的游戏内容。由于幼儿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均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设计与中期的引导。
(三)深化游戏内容
针对教育,陶行知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他看来,单一的学校资源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教师应重构游戏设计理念,并将社会要素融入其中。游戏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游戏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以游戏为载体,将幼儿培养成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进行游戏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多个生活场景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社会现象,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
比如,为了让幼儿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根据游戏内容,幼儿需要分析“大型商场中可能出现哪些职业”?并任选其中一种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幼儿认为,大型商场里应该有负责售卖的服务人员。有的幼儿认为,大型商场里应该有运送商品的工作人员。通过讨论,笔者最终明确了本次游戏中包含的职业,将游戏情境设计为:一家正在经营的大型商场中的烤肉店。接下来,将幼儿划分为6个探索小组,让幼儿依次担任厨师、服务人员、店长、顾客四种角色,了解与感受不同职业的特点。
三、优化游戏引导,推动游戏进程
(一)赋予德育要素,加强“幼幼”互动
受年龄的限制,幼儿在参与游戏时,经常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以往的游戏引导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批评和中断两种方法,干预幼儿的实践。然而,从具体的效果来看,幼儿或因频繁的干预失去探索的积极性,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或因“答案已公布”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幼儿就无法解决游戏中的诸多问题。这时,教师要从德育的角度开展“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此增强幼儿对游戏的理解,提升幼儿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组队传球”活动为例。在教学中,为了锻炼幼儿的传球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组队传球”的游戏。根据游戏规则,幼儿被划分为攻击方与防守方两个阵营。接下来,攻击方负责拦截防守方的传球,同时防守方要防止攻击方成员截断传球。考虑到游戏的竞技性与安全性,笔者提前规划好传球场地。当攻击方拦截成功之后,攻防双方发生转变。如果攻击方一直未能攻击成功,则防守方获得胜利。如果攻击方与防守方一直存在攻防转换,则按照队伍的攻击成功数累计得分。在3分钟的游戏时间内,得分数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从游戏的过程来看,幼儿经常存在以下问题:在传球时会因为同伴的失败产生负面情绪。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引导。
培养幼儿的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长期引导的准备,针对幼儿出现的种种问题,鼓励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重构评价方式,优化“师幼”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都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幼儿的实践效果展开结果式的点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评价的作用,教师可以重构评价方式,并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师幼互动”“幼幼互动”:(1)从评价主体层面来看,幼儿亦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当一个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对自己、对本小组的探索进行复盘。(2)从评价内容层面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可以从游戏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实践、游戏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通过过程式评价,教师可以在下一次的游戏设计中调整游戏的内容、规则与进程,让幼儿在下一次游戏中更好地感受游戏,汲取知识。
以“你扮我猜”活动为例。为了让幼儿认识更多的动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笔者设计了一个“你扮我猜”的游戏。根据游戏规则,幼儿要在2分钟的时间内猜到更多的动物。在此过程中,笔者邀请一名幼儿扮作表演者,根据动物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性设计具体的动作,让其他幼儿猜测表演者装扮的是什么动物,幼儿快速反应并进行抢答。这时,笔者没有干预幼儿的抢答过程,而是记录下每一个小组的抢答情况。当游戏结束之后,笔者公布抢答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并要求该小组选出一名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区别于以往的教育模式,笔者不仅将幼儿视为引导的对象,还将幼儿视为游戏的探索者。通过沟通与讨论,幼儿既积累了知识,又提升了综合能力。
总之,游戏化课程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大量的知识;不仅能够吸引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为了实施游戏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赞扬和奖励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楠.趣味游戏打造多彩童年:课程游戏化对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2022,(35):188-190.
[2]冯怡雯.以游戏精神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30):89-92.
[3]孙丽娜.浸润“自然”,共话儿童经验生长:探析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探索与运用[J].好家长,2022,(41):62-63.
[4]易玉娥.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J].家长,2023,(23):84-86.
[5]周云霞.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探究[J].新智慧,2022,(34):45-46.
[6]陈亮.追随趣味脚步,让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有效推进[J].教育界,2022,(3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