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助推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丛玮玮

摘   要:红色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已逐渐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补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红色乡土文化,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学科内容与红色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乡土文化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 魅力课堂

从定义上看,红色乡土资源承载了特定地区人们的精神文明,能够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红色乡土资源的特点,从多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育资源,加强师生的互动。

一、基于乡土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情绪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材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红色乡土资源的重要性。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输出文化内涵:(1)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2)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文化内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乡土资源,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意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以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文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从抗日英雄悲壮的场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还意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其次,展示本地的抗日先烈,从真实的人物履历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及时干预并加以引导,从战争的残酷性出发,从乡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地位入手,让学生意识到抗日先烈们所做的事情是非常伟大的。“如果革命先烈们拥有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当你看到他们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说的是感谢。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教师要想构建魅力课堂,提升红色乡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展示形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乡土文化,感受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认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紧扣资源内涵,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随着德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一般来说,政治立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利用好红色乡土资源。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潮水一般的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但小学生缺乏成熟的信息辨别能力,经常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对此,教师要用好红色乡土资源,提炼其中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并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当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后,就能够抵御互联网信息的诱惑与影响。

以教学《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文为例,在讲解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参观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民族觉醒”的痕迹,了解当地仁人志士的真实故事。比如,有的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收集与“民族觉醒”相关的故事。在开始讲解时,笔者拟定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主题情境,还能延伸教材内容。当学生意识到“拼搏、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的重要性之后,笔者展示了大量的与“辱国”有关的负面新闻。“在看到这些新闻之后,你有哪些直观感受?”基于此前的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新闻中的行为都予以谴责。

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红色乡土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提前录制的视频带领学生“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可以组织丰富的参观活动。直观的文物以及讲解员的讲解,让学生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三)围绕资源内涵,提升教学效率

针对红色乡土文化的应用,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一是积极参与线下讲座,了解名师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了解他们是如何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二是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明确红色乡土文化的内涵,挖掘红色乡土文化与课本内容的契合点。

以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在讲解之前,笔者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了解当地民间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结合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进行适当的资源扩展。比如,在阐述“当地民间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时,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当地著名的民间艺术。其中,在涉及近现代的民间艺术时,紧扣红色乡土文化,延伸民间艺术中蕴含的人文要素和育人价值。古往今来的案例,让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深挖资源特点,营造红色氛围

(一)分析红色人物,培养道德与法治观念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关键时期,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一是展示大量的红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提炼资源中的人文要素;二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将知识内化。

以教学校本课程“周恩来总理”为例,在讲授周总理身上隐含的人性光辉时,笔者没有直接按照时间的顺序输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展示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场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具体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是一位受群众爱戴的优秀领导人”。由于笔者此前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寻找周总理的光辉事迹”的任务,因此,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

在教学中,教师对红色人物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基于人物精神将其思想融入学生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做好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围绕红色人物的精神设计“故事宣讲会”“读书沙龙”等活动。

(二)设计红色活动,拓展文化内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学生初步了解了红色乡土文化之后,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乡土文化活动。一般来说,教师设计的红色乡土文化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红色乡土文化不仅包含革命先烈的精神,还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设计红色乡土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为例,在讲解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解决下面的问题:(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2)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关键人物。(3)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考虑到最终呈现的效果,笔者要求各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在设计红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活动的目标并匹配不同的展示形式,凭借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既能有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又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呈现出多元且易变的特点。对此,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并确保红色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重视教学评价,深化资源理解

(一)扩充评价主体,加强资源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渗透红色乡土文化时,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将教学评价转化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教师将自己视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导致学生无法增强自主收集红色乡土文化、理解红色乡土文化的意识。为了加强资源渗透的效果,教师应秉承生本理念,将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在互评的过程中,经常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对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

以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例,从前期的学情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生活在新时代,环境优越且未经历艰苦岁月,对“改革开放”与“现在的富足生活是怎么来的”不甚了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提前收集大量的有关改革开放的视频、图片、文字,了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状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张评价表。从表格内容来看,学生既要在前期的设计中划分好角色定位,讨论清楚角色扮演的主题,又要在后期的实践中展开演绎和互评。一方面,各个小组成员要按照表格中的量化标准,对同小组成员展开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要仔细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结合“生活环境的还原”“人物特色”“表演效果”“服装、道具”等内容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角色扮演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小组都能够参考历史资料,还原人们的生活场景。

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提供透明的评价标准和丰富的评价方式,借助多元的教学评价,学生不仅能输出自己的观点,还能在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加深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

(二)丰富评价内容,渗透乡土文化

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教学评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评价的方法来看,教师不再拘泥于学生的探索成果与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从评价的内容来看,教学的评价呈现出个体性与差异性。因此,在渗透红色乡土文化时,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教”为前提,以“教”服务于“评”。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应思考:怎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教学《国家机构有哪些》为例,在讲解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了解我们身边的国家机构”的活动。从前期的学情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何为国家机构。对此,笔者布置课前探索任务,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国家机构的同时了解各机构的职能。在讲解中,笔者设计了同主题相关的知识竞赛,考虑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前划定小组并展示竞赛试题。学生在胜负心的驱使下,能积极参与知识竞赛的活动。当知识竞赛结束后,笔者收集学生的易错点,邀请获胜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与探索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依靠自学理解红色乡土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加深学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俞红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6):209-211.

[2]叶毅芳.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 2022,(2):115-117.

[3]王涛.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J].华夏教师,2022,(2):37-38.

[4]李万春.利用乡土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新通信,2021,23(9):241-242.

[5]郑文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0,(12):20-21.(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