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感支持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干预策略
作者: 柳小红摘 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学习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成长的支持者角色,这种转变为教师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些干预策略,旨在做好“心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情感支持 积极心理 干预策略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减少青少年的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不够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教师逐渐意识到,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对预防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增强对情感支持的认识,通过情感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一、训练积极思维
(一)利用主题活动,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心态
主题活动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学习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相比,主题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对理想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充满希望”是一种典型的积极思维,能够驱动个体的发展,使个体为了达到目标而前进。对此,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干预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感支持的作用,教师不妨开展有关“希望”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希望”,从而对未来的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
例如,在以“希望”为主题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在互联网中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完成课件的制作,为后续实施主题活动做好铺垫。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希望”的字样,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希望吗?”“你对希望有什么认识呢?”对此,学生会简单地结合自身的情况,对“希望”进行解读。在学生简单地阐述自身的想法后,教师再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希望是指美好的愿望、理想……”等内容,加深学生对希望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希望”,如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有非常好的朋友。”有的学生说:“我希望能顺利地完成所有作业。”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希望”为主题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希望”,确定自己的“希望”,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从而主动地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找到落实途径,激发学生的动力
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希望”,并探索和建构自己的生活目标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而,若教师直接对学生提出要求,期望学生针对自己的“希望”付出努力,学生对此往往会不知所措,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萌生放弃的念头。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输送勇气的“秘密武器”,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干预时,教师不妨与学生进行对话,帮助学生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主动地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战胜困难。
例如,当学生指出自己的“希望”是“轻松应对学习中的难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打算怎么做呢?”在学生提出“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求助,夯实基础……”等想法后,教师再为学生提出建议:“除了遇到问题时向老师求助,我们在课堂上也应当认真听讲,主动地进行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促使学生听从教师的建议,进一步达成自己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对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强化学生的信心。
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希望”,并为学生提出建议、给予鼓励,能帮助学生坚定信心,使学生更主动地朝着目标前进,达成自己的目标。
二、深化积极体验
(一)开展感恩记录,懂得感恩
有价值的主观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愉悦感、幸福感等,而“感恩”作为主观积极情感体验中的一种,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的重要一环。
综观当前的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我们能够发现,“三件好事”练习成为感恩教育的主流方式。“三件好事”练习主要指每天记录下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及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此,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干预时,教师有必要引入“感恩清单”“感恩日记”等,辅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消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开展“三件好事,一起向未来”的主题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三件好事”的内涵,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好事。随后,教师对学生做出要求:“希望大家能够留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并进行记录。”接下来,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三件好事”的记录,如有的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母亲做的饭,有的学生用文字记录“今天我得到了一件新衣服”等。之后,教师请学生分析这些“好事”背后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师请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能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萌芽”,深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拥有积极心态。
(二)表达感恩行为
对生活中的好事进行反思、回顾,主动地利用感谢信、上门感谢等方式对他人表达感谢之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恩情绪,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干预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外,还要指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恩之情,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
例如,在活动中,当学生拥有丰富的感恩情感体验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撰写感谢信”的活动,请学生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具体来说,教师先请学生对各种好事进行回顾、反思,鼓励学生完成“感恩沉思”。之后,教师提出“撰写感恩信”的要求,促使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恩情绪”。在学生完成感谢信的撰写后,教师再搭建平台,请学生进行演讲,促使学生收获积极情绪。
显然,教师请学生进行“感恩沉思”,并引导学生用感谢信表达自身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强化积极情绪,全面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发展自身的积极心理。
三、发展性格优势
(一)巧借活动,挖掘性格优势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教师会直接采取口述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期望学生能主动地调节自身的不良心态。然而,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对此,教师应当一改过去的教育形式,主动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性格优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逐渐找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例如,为了进一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就拿“校园歌手大赛”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赛方案的设计。在小组内,学生各抒己见,纷纷献言献策,为大赛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敲定本组的方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从而在思维碰撞中确定大赛的实施方案。在举办大赛的过程中,学生的优势也会逐步得到体现,这时,教师要主动请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的才能,真正地助推“校园歌手大赛”的开展。
教师主动利用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帮助学生挖掘积极的人格特质,使学生直面自己的兴趣、性格优势、天赋等,从而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彰显自身的优势,提升个人幸福感。
(二)注重反思,识别性格优势
教育评价环节是回顾、反思的环节,在过去的教育中,许多教师会忽视教育评价环节,以至于学生也难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聚焦自身的性格优势,也要鼓励学生发现他人的性格优势,以欣赏、赞许的态度看待他人的行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懂得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教师有必要重视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互评、自评等,主动地识别和思考他人的优势,互相借鉴、共同成长。
例如,在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互评活动:“结合自己的感受,对同伴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试图发现同伴的长处。”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地回顾同伴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并表达自己对同伴的赞许。之后,教师再请学生进行自评,挖掘自身的性格优势,树立自信。
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帮助学生收获精彩、幸福的人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请学生基于具体的活动发现同伴和自己的性格优势,能让学生明确未来的成长方向,找到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四、建立积极关系
(一)采取激励模式,积极回应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态度、语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态,在过去的小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保持自身的权威,往往会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直接否定学生。显然,这样的师生相处模式,会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关系的构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教师有必要采取激励、正向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地回应学生。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哈哈大笑的时候吗?你们有过暴跳如雷的时候吗?你们有过痛哭流涕的时候吗?”并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教师进行互动。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好心情能够让我们开心,坏心情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身体生病。”并相机提问:“在遇到坏心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出:“我们可以主动地与朋友、家长进行沟通。”对此,教师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赞许:“你们的建议非常好,相信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学会操纵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乐观的人……”
不难看出,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鼓励的态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积极关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有效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聚焦家校合作,增强积极情绪
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时,学生会形成相对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转变自身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提出“你们平时与孩子都是怎么相处的呢?有注意过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吗?”等问题,询问家长对亲子关系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对家长渗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推动积极关系的形成。
教师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能有效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主动地与学生建立积极关系,有利于学生强化积极情绪。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干预学生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从而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拥抱更加绚丽、多彩、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佳庆.“慧·润·观·析·滋”支持模式提升班主任核心“心育”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73-75.
[2]毕建英.实施三个圈层成长策略,构建“142”心育型班主任工作体系[J].山东教育,2023(10):39-4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