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嘉欣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评”一体化融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引领,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它是一种以“教什么”与“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教到什么程度”与“学到什么程度”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做好前期准备,提升教学质量

(一)布置预习任务,设计教学目标

预习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布置科学的预习任务,了解学生的大致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为课堂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设计提供有效参考。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容易忽略学生的兴趣点、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这样一来,预习任务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为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布置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预习任务,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有所依,学生的“学”有所指,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在前期的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炼教学重点与难点,并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结合具体的生字、生词,完成线上预学清单上的任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预习能力有限,因此,教师给学生设计科学的预学清单,能帮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借助学生的线上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度与效果,拟定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明晰文章的大致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结合此前的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详细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学情调查与预估,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新课程标准,拟定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桥梁。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想要学什么”,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以及“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维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以深化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为例,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熟读、会写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明晰“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要明晰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学生要通过口述、写作等方法,厘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要自主总结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还要划分不同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在目标设计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还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通过差异化、分层性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学情、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探索方向、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

二、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就失去了活力。针对上述观念,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应参考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出发,结合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动态化的展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由于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听课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当学生的听课状态不佳时,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可以紧扣街市、桥北头等多个场景,分析具体的文字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的人物,还原画面中的场景。当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动态化的《清明上河图》,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全文的重点在于城内的街市,然而,《清明上河图》包含汴京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那么,郊区又是怎样的光景?”结合具体的场景,引领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比如,有的学生会想到,郊外树木郁郁葱葱,连路边都开满不知名的小花;有的学生会想到,田地间有一家人正在耕种的场景。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还原其中的画面,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引入教学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预留出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想象,分析并总结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实践任务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在课堂中已经学会了知识,但是在课后训练中却无法学以致用”。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只是考虑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调整授课节奏,将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环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调整实践形式,设计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口语交际任务:“如果裁缝变成急性子而顾客变成慢性子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童话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创作时间。比如,有的学生模拟出“顾客还未说完自己的需求,裁缝就急于打断”的场景;有的学生模拟出“顾客在试衣服时只是说有些宽松但还未表述完自己的想法时,裁缝就一刀剪下多余的布料”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鼓励式、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既能明晰童话的特点,又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情节、内容的创新。

三、重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践行“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新时期的教学评价要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创新:一是评价主体,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而是积极的评价者;二是评价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状态、学习成果等多个维度展开评价。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为例,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并进行观点的分享。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故事的起因在于天塌地裂,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惧之中;经过是女娲找来五彩神石,将其炼成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补好,结果是“天和地终于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针对上述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并提出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将最终的成绩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教师要重构评价标准、内容、方式与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者,从而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引入定量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相比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一种以数据和资料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具有客观性、标准化、精确化、简便化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拟定丰富的评价表格,结合具体的表格内容,对照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观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实践水平,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学生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从教师的鼓励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为例,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学生需要掌握“跳读”的方法。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引入《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学生要先利用“跳读”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再利用批注式阅读标注出自己的疑惑之处。经过阅读,学生可以总结出“三打白骨精”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后续的成果点评阶段,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几名学生,并倾听他们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如果他们的回答并不完善,教师可以以“答案+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相比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教师采用肯定式、鼓励式的评价方法,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散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前期备课、中期讲解、后期复盘等多个教学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标准的主要参考。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小组合作、批注式教学等策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兴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学本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22,(39):55-56.

[2]嵇晨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内涵、意义及方式[J].新教师,2023,(3):34-35.

[3]陈亨格.探寻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路径[J].名师在线,2023,(13):2-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