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作者: 涂媛婷

摘   要: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既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深化课堂学习的路径,又是教师获取学生学情反馈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入手,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丰富作业形式,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要聚焦个体实际,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面向全体范畴,设计分层作业;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丰富作业范畴,尊重学生的兴趣;基于单元视角,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以生为本 语文作业 认知规律 分层设置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已经成为教师落实“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作业既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深化学习的关键路径,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入手,坚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聚焦个体实际,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考量都应该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语文作业无论如何设计与优化,都必须依托学生这一主体。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从机械的“题海战术”入手,丝毫不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应对的尴尬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这意味着教师要聚焦学生的个体实际,从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出发,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设计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人文主题,重在展现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第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作者以春节前后的时间为行文节点,重点描写了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的具体习俗,展现了与当下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变化就可以成为教师设置语文作业的重要元素。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应紧扣单元人文主题,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与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科学的作业,帮助学生在巩固课文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比如,课文中提到了“用糖粘住灶王的嘴”,这种传统习俗早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消失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老人、实地调查等方式,开展以“那些消逝的习俗”为主题的调查实践活动,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种作业与普通作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现了从“做题”到“做事”的转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动”了起来,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与人文主题的理解,又能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面向全体范畴,设计分层作业

“以生为本”理念最为本质的原则就是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由选择的余地。“双减”政策的核心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基于这一认知,如果语文作业仍旧停留在传统作业设计的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加剧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并将这一理念迁移运用到语文作业设计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和原始的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作业。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自主选择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作业内容与形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这是统编版教材为数不多的既是说理性文本又是演讲稿的课文,其展现出来的教学价值较为丰富。在进行作业设置时,笔者从三个层次进行了规划:一是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笔者从说理性文本的体裁特点入手,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相关论据,并简单描述作者的论证过程;二是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让他们从演讲稿的角度出发,感受语言的渲染性特征,试着演讲这篇稿件,并拍摄成视频,在班级中进行播放;三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在设计作业时重视知识点的迁移运用,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中心论点,自主收集相关论据,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尝试创作一篇说理性文章。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别对标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延伸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

三、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曾提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具有广阔的空间,包含丰富的资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既不能局限于教材,也不能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而要与广阔的自然和丰富的生活相融合,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建立连接,从传统的书面性训练转化成体验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认知,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编者在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这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以介绍世界各地文化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以及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将“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融入讲解和介绍的过程中,并借助网络收集资料,为自身的表达助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大单元教学入手,在教学了两篇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后,就可以将作业与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并进行资料收集,对文化遗产形成全面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作业,教师可以开辟三条认知通道:第一,通过网络快速、高效收集所要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第二,通过走访调查,向曾经去过的亲戚朋友请教,用他们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弥补网络中纯粹文字介绍的不足;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自身的真实感受远比他人的介绍更具有说服力。这种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精读课文中作者基于资料和自身体验展开创作的表达方法,还为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方法。

四、丰富作业范畴,尊重学生的兴趣

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论断从哲学的高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都有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对语文教学而言,每一个学生也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和认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有着客观存在的差异,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丰富作业的范畴,尽可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让个性化作业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审美和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后,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两项作业:第一,自主阅读完整版的《海的女儿》;第二,小组合作、协同分工,将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以一场舞台剧的方式展现出来。针对第二项作业中的舞台剧,由于很多学生是首次接触,对舞台剧较为陌生,因此,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了个性化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原本就对写作比较感兴趣,笔者要求他们根据《西门豹治邺》一文课后习题所提供的范本,将安徒生的这篇《海的女儿》改编成剧本,在完成初稿之后,集中进行研讨、修改和完善。比如,有的学生对朗诵情有独钟,笔者将报幕和旁白的任务交给他们,提供一些影视剧作品和晚会视频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的学生心灵手巧,笔者将本次舞台剧所需要的道具制作任务交给他们;有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笔者根据这一类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他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将课文改编成舞台剧,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包含绘画、表达、手工、表演等,给予了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和项目任务,在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在表演展示环节,无论是参与实践表演的学生,还是幕后负责的学生,都能从他人的表现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与自身进行关联,进而不断取长补短。

五、基于单元视角,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方面都有着基本的规律,表现最为典型的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构化特点。这就意味着任何语文知识的积累或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按照固定顺序排列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原始认知,面对全新的知识,自主能动地调动原始储备中与新知识、新能力密切相关的资源,以深度关联、彼此映照的方式,与原本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规律,统编版教科书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用全单元的栏目与内容,凸显一种主题,训练一种能力,便于学生在“一单元一得”的过程中,实现言语意识和核心素养的不断生长。这种课文编排方式既对应了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定位,同时又契合了学生结构化认知的特点。因此,“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语文作业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入手,促使学生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学习,构建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编者的用意绝不只是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聚焦于观察方式的习得,而是在达成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形象生动的语言”源自“连续细致的观察”,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因此,整个单元除了编排了《古诗三首》之外,还设置了与观察相关的经典文本《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以及“写观察日记”的习作,实现了读写之间的贯通。基于这样的单元定位,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应重点关注“观察”和“语言”之间的融合。对此,教师可以从单元视角出发,设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1)以教材中两篇精读课文为蓝本,将自己从课文中所习得的观察方式融入实践,形成丰富、感性、直接的观察经验,并完成“观察记录袋”。(2)对观察记录袋中的观察所得进行选择与思考,展开片段练笔、交流与修改。(3)全方位展现观察的事物,在片段练笔修改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察,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补充性观察,按照要求完成习作。这些作业将语言和观察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交流与观察的平台,契合学生的结构化认知规律,将作业的设计与教材的编排进行了高效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作业既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为,又需要学生加以践行,因此,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成了一种必然。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处处为学生考量,以助力学生发展为己任,才能彰显“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设计的本质要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35):54-55.

[2]李青.关键能力视域下考察探究作业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1,(29):67-69.

[3]谢显东,徐龙海.“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讲究“四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2,(2):106.(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